石围塘火车站是广州仅存的百年以上历史老车站。1903年建成通车后,它一度成为广佛往来的门户站,每日最高客运量达到8万人。曾经,它在整个珠三角的知名度都很高,和广州站、老广州南站、广州西站并称“四小龙”,彻夜不眠的货运轨道上,曾有上千名装卸工同时作业,火车的铁门拍打出声声巨响。近年来,在站台停靠的货运车车厢越来越少,2016年,这里全年装车3460车,卸车9854车,往日盛况不再。但作为许多老电影中旧上海老火车站台的取景处,它的百年风貌已凝固成一道道光影。
运货工人
石围塘铁路上的信号灯
“行李包裹托运处”几个字仍清晰可见。
货运车车厢停靠在站台。
运货工人在火车上忙着搬运货物。
石围塘火车站的铁轨处常有附近居民穿行。
石围塘工业2巷18号,这是石围塘火车站的地址。石围塘码头售票处朝南几十米远,有两根石柱在一片旧平房和大树中隐隐约约露出头来,最初的火车站大门就在此处。与石柱相连的平房当年是售票处,现在已变成一家承接运输业务的公司。从1986年就在火车站工作的老程指着平房前的马路告诉记者,百年前这一片全是珠江,上世纪90年代来才填起来。
现有码头售票处西面,曾是当年的行李包裹托运处,又被叫做行包房,和石柱一样也历经百年,由于房顶被白蚁蛀蚀,已经被掀掉,行包房往西是老站台,周围曾满是往来的旅客。如今,在荒草丛生的围墙内,仅存约50米长的站台雨棚架子和旁边的两层高黄色楼房,“当时这栋楼下面一层是候车大厅,上面是站长办公室,现在是车站办公楼了。”老程说。
车站小院内原有铁轨的南边是一棵大榕树,榕树旁曾放置一个机车转换器,火车开到此处需要调转车头,现在已被拆除。“以前是蒸汽火车,这种火车都有一个水箱和一个煤箱,所以石围塘火车站配有水塔和煤厂,用来给机车加水、加煤。当时的重点火车站都要设置水塔和煤厂。”
石围塘火车站的煤厂在上世纪80年代消失,标志性的蒸汽机车水塔已于2002年被拆除。在石围塘火车站内,还能看到“电务工区”小院,这里曾负责所有与电和通讯有关的事务,不远处的“工务工区”则负责铁轨,车站工作人员负责火车运营,这些配套设施共同组成了旧时的铁路大系统。
有段古:广佛往来门户站 挑着箩筐来买卖
广三铁路是当时唯一一条连接广佛两地的铁路线。当年,大量从佛山“进省城”的旅客起个大早,背上行囊来到佛山火车站,坐火车来到广州。在石围塘站下火车后就能坐渡轮,用最快捷的方式抵达广州的繁华中心。去往佛山的广州街坊,则是顺着黄沙码头吆喝的人群,搭渡轮到石围塘火车站,再坐火车前往佛山。
“这里可能是最早的水陆联运了,多热闹啊,每天开出的火车趟趟满,清早发车零点前收车。”老程介绍,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上世纪90年代,石围塘站在整个珠三角的知名度都很高,和广州站、老广州南站、广州西站并称“四小龙”。
彼时珠江边的南方大厦人气极旺,石围塘火车站旁边的码头,就有渡轮直接将旅客带往南方大厦。“当时有个说法,没到过南方大厦等于没到过广州。”老程回忆道:“那时候,佛山来的旅客会挑着鸡蛋、青菜,甚至一笼笼鸡到广州市区卖,挣了钱就去南方大厦里逛一逛百货,买卖完毕后再回到石围塘火车站,从这里回佛山。”
历史:小红楼里藏红色记忆 广三铁路工人大罢工
现在的石围塘火车站内,还留存一处广三铁路总工会旧址,石围塘东街一巷2号。这是一座西式建筑风格的小红楼,红砖墙面,用钢筋混凝土建造,二楼有个阳台,窗户保留着原来的样貌。
记者走访时看到,小红楼内住着多户居民,窗前晾晒着衣物。从一楼的铁门往内看,还能看到建成时就有的木楼梯。据《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荔湾区卷)》介绍,这座红楼始建于1905年,上世纪20年代,广三铁路总工会在这里成立、办公。
红楼不远处,还有建于1922年的原广三铁路的员工宿舍。在此住了五六十年的老伯告诉记者,有一幢房子的墙上记录着这些房子的建成年份,“那有一个圆形图案,中间写着‘1922’。”老人指着两栋相邻楼房的缝隙说,“小时候个头矮看不到,小孩都要爬上去看才行。”
1924年春,中共广东区委派人到粤汉、广九、广三铁路组织工会开展工作。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广三铁路工人大罢工,使滇、桂军阀不能利用铁路调运兵力和弹药。1925年6月,广三铁路工人参加大游行,到沙面抗议英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
据了解,广三铁路总工会于1926年4月21日正式成立,统一领导全路工人运动。总工会会址设在芳村石围塘火车站,工会会员共800有多人。1926年10月8日夜12时,工人夜校在芳村石围塘车站举行开学典礼。1927年12月,广三铁路工人参加了中共广东省委领导的广州起义。
抗战爆发后,这里的工人也积极参加抗日,工人们曾日夜开工,将石围塘至佛山的双轨拆去一轨,佛山至三水路段全部拆除,防止日军利用这个珠三角运输通道。铁轨在战后才重新铺设,直至1946年9月才重新恢复通车。
花絮:摄影爱好者的取景地 曾作为老电影的取景地
旧站台,旧钢轨,成了不少人怀旧的地方。走访时,石围塘火车站内能看到不少拿着相机来拍照的年轻人,女孩们三五结伴地在铁路旁走,航拍爱好者则放飞起无人机。延伸向远处的铁轨,斑驳的树影,静谧的氛围,与往日的红火喧闹形成鲜明对比。
穿过一截破损的围墙,石围塘车站办公楼前,第二、第三车道铁轨成为如今人气最旺的拍照地点,这里曾经是负责客运的两条车道。一头通往石围塘码头,另一头通往佛山。铁轨旁的旧站台高度不一样,最低处才是原始旧站台高度,“从最低处一直往佛山方向延伸到有红色信号灯的地方,大概八节车厢的长度,这才是百年前旧站台真正的长度,中间还有一棵棵的大榕树。”老程说。
“以前会从黄沙搭渡轮来石围塘码头,去外婆家,这里还有个小卖部。”一名“80后”的年轻街坊回忆道。据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车站里有一个小卖部和一个冰室,冰室里卖的冰条五分钱一根,小卖部卖橄榄、糖果,每一趟火车的抵达,都会有大量旅客挤到小卖部前买东西。
“香港有好几部老电影都在这里取景,用来拍旧上海的场景。”老程告诉记者,曾有一部关于孙中山的电影,从广钢拉来老式机车头,放在石围塘火车站的站台。取景的轨道就在水塔旁的第二、第三轨道,如今水塔只剩下一个基座,加水的水鹤也被拆除。“这里的站台、走廊都和旧上海的老火车站一样。在站台挂上‘上海’的牌子就可以开拍了。”
现状:仍承载货运 是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目前,这里成为广州仅存的百年老站。除广三铁路,广东铁路事业的起步还包括另外两大铁路,分别是1911年建成的广九铁路,起始站为大沙头站;1936年建成的粤汉铁路,起始站为黄沙站,这两个老站都已拆除。2011年,石围塘火车站旧址被公布为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石围塘站未来是否会停止运营,老程表示:“很难说。”
“一天可卸四百多节车厢的货,还要装一百多节车厢的货。鼎盛时期石围塘火车站有一千多名装卸工在同时工作,上世纪90年代,装卸大楼住满了人。”老程说,除了广钢以外,以珠江三角洲的货物为主。
那时往来货物繁多,如送到广钢的煤炭来了,装卸工也要跟着到卸货点,站台上挤满人,“住在附近的居民晚上根本睡不着觉,货车一到,装卸时火车的铁门打开、关上都会发出巨大的响声,客车12点停运,但货车24小时都在运营。”
现在,石围塘火车站仍承载货运,仓货线上还停靠着货运车,数名工人忙着装卸货物。货运业务遍及全国各地,但业务量在日益减少,最直观地体现在货运车的车厢在一节节地减少。去年,这里全年装车3460车,卸车9854车。
威水史:
高峰期客流量
8万人次 /天
斑驳树影间,如今的站台显得有些寂寥。当年,这里承载着每天上万人次客运量,上世纪90年代,车站惊人的货运量尽显老广州运输事业的繁荣景象。114年前,这里成为原广三铁路起点站。石围塘站建成后,以客运为主,办理旅客行李,每天运送旅客万人以上,逢春节期间,每天最多有40趟火车来往,客流量最高时一天近8万人次,当时广三铁路客运量占广东铁路客运人数的一半以上。
1901年:车站开始建设。
1903年9月:建成投入客运运营。
1955年:石围塘火车站开始办理货运业务,主要是整车、集装箱及零担货物到发。那时,机车后面和列车尾部各挂一节棚车,用于装在货物,车上经常装载着水牛、耕牛。
1960年:公路、铁路两用的珠江大桥建成通车,石围塘车站开始转型为货运站,上世纪90年代,“货运大客户”原广州钢铁厂就有大量材料和产品通过这里运进输出。
1987年:原广三铁路改造后,石围塘站设置为二等站。
1992年:车站完全停止客运业务,6条货运线路仅办理散堆装、笨重物资及农用物资,如化肥、食品、钢材等。
文/ 记者 王晓全 图/ 记者 陈忧子
(来源:《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