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广州解放1 |
李思迈:我在革命浪潮中成长起来 |
|
|
采访人:周军 罗春林
整理人:罗春林
采访时间:2009年2月20日
采访地点:小北路豆腐寮李思迈家中
讲述人简介:李思迈 1924年生,广东梅县人,1945年考入中山大学,解放前夕在中大从事地下工作。解放后参与广州的共青团建团和土改工作。
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影响,促使我走上了革命路
因为抗日战争,中山大学(简称“中大”,下同)先是搬到了云南,1940年8月,中大从云南迁到了广东东北部的乐昌县坪石镇,在那里一直呆到1945年的1月份。那时候日本鬼子要打通“大陆交通线”,坪石正在这个交通线上,所以遭了战火。这样,中大被迫分散开来:一部分到了连县,还有一部分在梅县、蕉岭等粤东各县。学校虽然分散,但是教学没有停止。1945年7月还进行了招考,我就是那时候在梅县考区经考试而进入中大法学院的。
1945年6月我刚刚高中毕业,7月份我就考进了中大。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了,中大随即搬回了广州。我们新考进中大的同学也跟着来到了广州。到广州后的一段时间内因为各种原因学校暂时没有开学,很多同学就暂住在平山堂。我当时先是住在十三行我的一个同乡的铺里,后来才搬到维新路(今广州起义路)与同乡的高年级同学住在一起。后来才搬到石牌校区去的。当时的中大是在石牌,也就是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农大那里。
我进中大的时候什么也不懂,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我只知道中大是间名校,比较活跃、比较民主、比较自由。但后来,在中大的学生运动中我慢慢的懂得多一些了。我的家庭经济并不是很好,应该说是一个中农家庭,有着革命的传统。解放初,区里还送给我们家一块“革命家庭”的匾,因为我们家有4个人参加了革命。我的叔父叫李大林,早年就参加了革命,曾担任过中共广东省委的代理书记和粤北省委书记;我四婶娘也是党的人;我的弟弟在海专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爱协”。我之所以参加革命,受叔父的影响还是蛮大的。进中大以后,受到学校那种氛围的影响,我的思想进步了。1946年前后,我开始参与到中大的学生运动中来。中大的学生基本上分为两派:一派是支持进步民主的,一派是支持国民党的。两派学生有时候还发生斗殴等较为激烈的冲突。当时中大的进步民主气氛是比较浓厚的,进步的学生曾经举行过学生会的选举,采取民主的办法,上台竞选演讲。由于敌人的破坏,学生会的选举流产了。
在汹涌的学生运动浪潮中成长
1946年2月19日,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到广州来,被学生们知道了,就要求去见他,名义上是去欢迎他什么的,实际上是去示威游行。游行队伍沿途散发传单,张贴标语,高呼要和平、要民主等口号。游行队伍来到了孙科住的宾馆,逼着他接下了学生们的请愿书。后来这个运动被叫做“二·一九青年运动”,它是中大“1·30”声援昆明学生爱国民主运动的继续,我参加了。1946年底,在北平发生了美军强奸北大女学生沈崇的事件,影响了全国。1947年1月,广州爆发了反美大游行,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