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5线上娱乐
全文检索:
首页 文史资讯 bet365线上娱乐 党团史料 多媒体文史馆 专题文史 文史争鸣 区县文史 工作学习园地 辛亥革命
·这个远去的行业曾经撑起了广州人的餐桌
·从“火镀”到“电镀”——体现出广州人活跃的商业精神
·

从百货商场到大型购物中心

“买买买”背后的城市之变

·十三行两百年前就有跨国财团
·先施公司 先进的经营理念不输今天
·百年大押 藏宝夹万
·酝酿大变局的“一德-长堤商圈”
·此“城”可追忆
·清末民国广告里的岭南风土人情
·陵园西手机一条街 400米长的“叹息”
·文昌天光墟 日日人头涌
·“盛景”不再 岗顶电脑城 现撤离潮?
·民国年间的药店是是如何营销策划的
·新大新不新 老百货不老
·情迷天光墟
更多>> 
商业
一杆司马秤 称金又度银
小小一杆秤见证广州商业繁荣史 “秤不离砣 公不离婆”说的就是它——

  一杆秤,外形酷似琵琶或提琴,是清代广州商人随身必备之器,凭借着这个“神器”,许多交易结算都在悄然间完成,它见证着清代广州十三行“金山珠海,天子南库”传奇。百多年后的今天,这一秤具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只留下那一串与秤有关的顺口溜——“司马秤,司马砣,好老公,好老婆,秤不离砣,公不离婆。” 

司马秤之所以叫“司马”,是因为秤前端特设一个圆圈,这个圆圈就
叫“司马”,称物时圆圈里上面的长针与下面的短针对准时才是准秤。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用杆秤称婴儿的体重。
 
这是把秤砣杆全铜的司马秤。
 
这把提琴形竹雕秤盒上刻着一组9猴12桃竹雕,是邹永生藏品中最漂亮的一把。 
这把提琴形司马秤,秤盒用黄杨木料制作,盒面上还镶附一个长4.5厘米、宽3厘
米的小算盘。秤杆和算盘珠均为象牙所制,珠子细如米粒。 
这幅水彩画由中国画家在1820年左右画下,展示广州茶叶仓库交易情景。
 

梅花、钻石等各式造型的秤砣 

  昔日广州十三行曾经“商贾云集,殷实富庶”,这一杆杆司马秤,成为见证广州十三行曾经商业繁荣的特别物证。一位有心的“老西关”30多年间却从未停止过对昔日十三行商用秤具的寻找和收集。 

  “清代广州因为‘一口通商’的独特地位,吸引着国内各地能财善贾成功行商的进驻,司马秤作为民间商用结算度量金银、贵重药材和香料的器具,成为清代广州十三行店商交易的工具。制秤业在广州也由此应运而生成为一门手艺,不少商家都是依据自己的需要和财力而量身定做。”昨日,广东民俗研究专家、广州西关收藏爱好者邹永生在他的储物间,接受记者的独家专访,展示了他30多年来收藏的300多把各式材质、各种造型的精品司马秤。 

  20世纪90年代末关于司马秤的顺口溜: 

  司马秤, 

  司马砣, 

  好老公, 

  好老婆, 

  秤不离砣, 

  公不离婆。 

  收藏故事: 

  兴趣始于一个琵琶形木盒 

  30年间集300多把精品秤 

  邹永生告诉记者,司马秤,俗称“戥”,旧时粤语将其叫做“厘等秤”。生意场上的贵重金银、长白山的千年古参、内蒙古大草原的鹿茸,还有漂洋过海而来的进口香料,这些货品在商贾交易时重量可不能有丝毫偏差。200多年前,没有电子秤的年代,广州十三行粤商正凭借着这一杆不差分毫的司马秤,做赢一单单大小生意。 

  “最早遇见司马秤,是上世纪90年代初,在广州带河路古玩天光墟,地摊上看到一个乌梅木盒,样子酷似微缩版琵琶琴,内藏一支长度仅为10厘米的象牙秤杆,配铜质秤盘和秤砣,整把秤镶藏盒中。”邹永生说,一开始还以为是旧时候大户人家的儿童玩具,经过讨价还价,以高价买下。后来从一位老前辈处得知,这正是清代广州的司马秤,一种用来称度黄金白银和贵重药材、香料的秤具。 

  打那以后,邹永生对秤情有独钟,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广州开始修建地铁,很多西关人家在搬迁过程中将大量的旧家具抛弃,一位收破烂的人从搬迁户收购了几十把旧秤,其中就有二十几把司马秤,邹永生从中选出了11把。这30多年间,邹永生收集到大小司马秤逾千把,至今保留下其中300多把精品,最大一把秤杆长达50厘米,最小仅长10厘米。在邹永生收藏的300多把司马秤中,其中有秤盒面上用银钉镶嵌上“广康三利”“隆盛号记”“旺利来记”等记号。 

  因为买回来的旧秤盒子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破损缺失,做过木工、机修工的邹永生2000年开始了“拯救司马秤”行动,专门购买了一套进口铁钻等工具,并且自制乌梅木、酸枝木等粉末,做到修旧如故,为秤盒“做旧”。 

  2001年,邹永生从大新路一户司马秤工匠后人手中收到30多把完美纸包装的象骨杆司马秤,对方透露,其先辈一直住大新路,几代人以制作司马秤为生,过去在大新路周围就有十几户人家以制秤为生,直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才转行改做手工狮子。 

  秤中匠心: 

  象牙白银黄铜红木制秤 

  竹秤盒上雕九猴十二桃 

  记者面前,一把把琵琶形或提琴形外壳的司马秤线条流畅,就像一件件精美艺术品,体现着昔日匠人手工的精湛。 

  其中,最小的一把象牙秤只有10厘米长,象牙秤杆已变得殷红滋润。还有一把十分特殊的提琴形司马秤,秤盒用黄杨木料制作,盒面上镶附一个长4.5厘米、宽3厘米的小算盘。秤杆和算盘珠均为象牙所制,珠子细如米粒。“算盘并非装饰,而是实用物,主要方便主人称完物品之后,用象牙算盘计价。”邹永生说。 

  尽管竹质秤盒用料普通,但面上雕工图案却令人叫绝。其中一把长25厘米的提琴形竹雕秤盒上面雕刻着一组9猴12桃竹雕,构图精巧,雕工细腻,攀树猕猴动感十足。历经200多年留存下来的竹料,表面形成一层滋润的金黄色皮壳。打开秤盒,秤杆是象牙材质,配置一个心形黄铜秤砣。邹永生说,这是他所有藏品中雕工最漂亮的一把。 

  还有一把精致的纯银秤,其秤杆头部呈方形,轻的一头最多可称20克,重的一头最多可称40克。秤杆长19.5厘米。秤砣为立体方形塔状,秤盘为圆形,虽然秤十分细小,在秤杆、秤盘、秤砣上却都刻印着“李春”“纹银”字样。于微细处,三根银链联结的秤盘,每节都是实焊。“这是广州商人找清代银匠李春的订制之物。” 

  “清代粤商使用的司马秤,制作用料是最考究的。因为用料档次体现着商家身份。”邹永生发现,用料档次主要体现在秤杆上,按价值依次可分为象牙杆、白银杆、黄铜杆、象骨杆、乌梅木杆、红木杆等,其中象牙的档次最高,一般商家都没有,多为乾隆、嘉庆年间十三行的少数大商行、大药铺所有,一般商人使用最多的是红木秤和象骨秤。 

  “有意思的是,装秤杆的秤盒也颇有讲究,有钱大户用的秤盒不仅用料考究,还会在盒面上精雕细刻,雕刻动物及花鸟虫草的风景图。”最贵重的秤盒材料是紫檀、黄花梨、乌梅木;其次是酸枝、坤甸;再下来才是竹质和一般杂木。 

  名称来源: 

  圆形“司马”内长短针对齐才准称 一斤13两 

  邹永生说,尽管很多人都不知司马秤为何物,但在广州西关,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他还能从老人口中听到这样一句顺口溜:“司马秤,司马砣,好老公,好老婆,秤不离砣,公不离婆。”可见在过去的人们心中,司马秤不仅仅是一杆秤那么简单,还寓意着夫妻恩爱相守、不离不弃。 

  老西关一位老人还向邹永生解释了“司马”的含义。原来,“司马秤之所以叫做‘司马’,正是因为其中一些秤前端特设一个圆圈,这个圆圈就叫‘司马’,称物时,圆圈里上面的长针与下面的短针对准时才是准秤。”邹永生说。 

  “司马秤在明清时代居多,开始时,司马秤以16两为一斤,后来以13两为一斤,也就是说,司马秤的一斤等同于现在的1.3斤。” 

  “司马秤见证广州十三行曾经的商业繁荣。”邹永生的藏品包括近千杆从清代以来广州大商巨贾们使用过的司马秤,其中不少是精细之作。遥想当年生意场上的大户商家,怀里都会随身揣着这样一把精细量具,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为了寻找更多涉及清代广州商业交易秤具的场景,广州外销通草画研究学者程存洁向记者推荐了几组1820年前后广州画家画下的画面,展示当时广州茶叶仓库交易情景,工人们忙于用三角秤量重的瞬间成为全场的焦点,这一杆秤是清代广州西关商业流变的重要缩影。 

  在通过金银作为重要交易货币的年代,司马秤更是衡量金银分量是否足够的交易器具,因此也成为见证广州十三行曾经繁荣的物证。

   文/图 记者 黄丹彤

(来源:《广州日报》)

总浏览量: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