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佗故城位于粤赣古驿道旁的河源市东源县双江镇双江村与桥头村交界处,其备受社会争议的建造年代溯源,近日有了最新的结果。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文物考古专家李岩专程率队对东源县双江镇境内的赵佗故城进行了为期数天的考古勘探与测绘。省文物考古专家从城墙脚下出土的大量青砖、瓷片和古钱币等文物,证实现有残存的“赵佗故城”系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当地知县刘玮所建或在原有基础上修建的城堡。
残存的明代古城墙。
古井出土的近代及清代光绪钱币(古铜钱)。
争议:“赵佗故城”建于哪个朝代?
去年9月,河源市新发现境内的粤赣古驿道之后,位于粤赣古驿道附近的赵佗故城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河源市博物馆原馆长黄东告诉记者,《河源县志》卷一《凡例》中曾特别提到:“河源原系古龙川故壤,载考吏治应上溯赵佗以来,前志有宰迹一帙,殊为得理,今仍采入。考古者当寻其源,不得谓荒远在所略也。”黄东称,赵佗故城系东源县重要历史古迹,今后需要不断加以挖掘考证,将会为研究我国及广东的历史增添宝贵的历史资料。
到目前为止,在文物考古和学术界,有关赵佗故城的建造年代一直颇具争议。有学者认为,赵佗故城曾发现有众多零碎的宋代瓷片,应为宋代建造;也有人认为,应该是汉代后人为纪念南越王赵佗而建;甚至有部分考古专家大胆猜测,之所以冠以“赵佗故城”,应该是先秦南越王赵佗在古龙川屯兵练武或涉猎时所建,当时建的应是土墙或木棚结构,后人不断完善“城堡”才有如今的规模。
河源市博物馆馆长杜衍礼称,清代乾隆年间,河源举人邝师益曾写下“赵佗故丘”一诗至今流传于世,或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历史联想空间。其诗曰:千载英雄一老夫,空城何事久荒芜;徒闻宝剑藏王气,无复楼船起霸图;汉帝自令归大统,秦人漫使负偏隅;龙川旧令茫茫迹,更有高台造粤都。杜衍礼认为,赵佗故城的建造年代确实历史久远,难以一时佐证,今后需要更多的考古挖掘,以出土的实物不断来佐证完善。
专家:鉴定为明代军事要塞
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文物考古专家李岩介绍,为对社会备受争议的赵佗故城的建造年代进行全面追踪溯源,今年4月7日至15日,该所派员会同河源市博物馆、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二大队的工作人员,组成有关“赵佗故城”的省、市文物考古勘探与测绘小组,对河源市东源县赵佗故城遗址进行了阶段性的考古勘探与测绘,并对赵佗故城发掘出来的青砖、瓷片、钱币等一大批古文物进行了数月时间的修复和整理。李岩称,通过这次调查勘探和初步考古发掘,重要的收获之一是对赵佗故城的平面分布和基本结构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
李岩称,赵佗故城位于东源县双江镇桥头村牛颈筋(又称牛颈脊)山顶。其平面布局以两个山头为主,呈不规则亚腰形,城垣由城墙和壕沟组成,城的东、南两面经调查为已经损毁的城墙,长度约216米;西南部及东门周边尚有少许残存的城墙,残存的城墙长约25米,残宽约1米左右;北部以断崖和壕沟为主。李岩告诉记者,该城共见两个城门,分别为位于城东南角的东门和西部的西门,城的总面积达3700平方米左右。
此外,为了探求赵佗故城的使用和废弃年代,省文物考古专家还对位于城内石桅杆西南的废弃水井进行了勘探,发掘出土了一些城砖和钱币。李岩告诉记者,从这些物证可以佐证,赵佗故城为明代所建,至少在清代乾隆时期已经废弃,年代不及秦汉。从故城分布的地理位置较高可知,其性质可能与某种军事要塞有关,而城内水井晚于赵佗故城的使用时间。
省文物考古所专家得出的这个勘探考察结果,印证了惠州市岭东文史研究所研究员李明华多年前对河源古城堡的史料研究。李明华称,最接近古城堡建筑时期的史料记录,是明嘉靖丙辰版《惠州府志》。编志者引用了《梧州军门志》及县志记录:“古城堡,在古城,嘉靖二十一年,知县刘玮立,设军官一员,民壮、所军各三十五名,防路贼。”此后,不同时期的《广东通志》《惠州府志》,康熙、乾隆、同治三版《河源县志》以及所有现存的舆地史籍,皆有相似的记载。“历史记载的此处古城堡,应为赵佗故城。”李明华说,元明兵乱后,山地豪强崛起,各立山砦,抢掠地方,致使明代山地寇患严重。由于赵佗故城内外有粤赣古驿道相贯通,是九连、赣南山贼通往河源、惠州的主要交通要道,故在要隘处设城堡驻兵防守。
文、图/记者 曾焕阳 通讯员黄志青
(来源:《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