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5线上娱乐
全文检索:
首页 文史资讯 bet365线上娱乐 党团史料 多媒体文史馆 专题文史 文史争鸣 区县文史 工作学习园地 辛亥革命
·村村有私塾 琅琅读书声
·深井深藏若虚 古村藏龙卧虎
·流溪河畔古墟 见证百年繁华
·“西塱”是它最早的地名吗
·广州东风街曾名西山街
·四五岁女孩学棹艇 七旬老婆婆要劈竹
·永远为学校 不得作别用
·桨栏路花市 红火数十年
·繁华解放北 曾在湖面下
·七星岗: 世界离海最远的古海岸
·广州四牌楼的前世今生
·方形围屋 百年记忆
·清平市场:那属于广州的本草香
·广州中学:城隍庙曾是它的校产
·崔府街原是“城乡接合部”
更多>> 
历史街区
为广州藏风聚气的风水塔
“吾粤列郡,以会城为冠冕。会郡壮,则全粤并壮,理势固然”

  黄埔涌畔,双塔耸立四百年 

  也许很多人都听过“白云越秀翠城邑,三塔三关锁珠江”这句话。三塔,就是莲花、琶洲和赤岗三塔了。三关,即海珠、海印、浮丘三石。古语说:“一物从来有一身,一身自有一乾。”这三塔三关,便构成了广州古城缜密而完整的风水格局,地灵人杰,端赖于此。 

  河南东北部的黄埔涌,西起磨碟沙涌口,东至石基河口,可通珠江前航道与新洲海,全长7.7公里,宽30米,属于潮汐汊河,可行驶20吨的船只。在黄埔涌畔,东头有一座琶洲塔,西头有一座赤岗塔,在这里已经静静耸立四百载。 

琶洲塔,建于明代,高50多米,位于珠江中的琵琶洲上,既是风水塔,又是导航标志

赤岗塔,建于明代,高50多米,为八角楼阁式砖砌风水塔 

  琶洲塔和赤岗塔都是风水塔,在《琶洲鼎建海鳌塔记》碑记中,已有很清楚的说明:“会郡自白云巃嵷,逆趋东北隅,而入其厚阯,盘于海,右海珠,左海印,以束扼二江,及溪河之输。而东山左臂稍伏,两涯林峦,虽与人居相错,犹累累釡钟然。故形家者流,皆言会城水口宜塔,是人文之英锷也。” 

  从传统风水的角度来看,白鹅潭是入水口,为之天门;琶洲是出水口,为之地户。按风水家的说法,“天门欲其开,地户欲其闭”。凡山势奔走不停,水势湍流不环,门户不关,山水不聚的风水,都不是好风水。广州城东的岗阜都比较低矮,不足以锁住地户。古人是很相信风水之说的,广州地户有所不足,是否也是千百年来,广州主要向西面发展,尽量靠近天门,远离地户,因而造成“西富、东村”的原因之一? 

  浩浩大江从琶洲塔下汹涌而过 

  明万历年间,光禄勋丞王学增倡议在琶洲兴建风水塔,“华表捍门居水口”,锁住珠江的出水口,为省城营造藏风聚气的形势,他坚信“吾粤列郡,以会城(广州)为冠冕。会郡壮,则全粤并壮,理势固然。” 

  王学增坐言起行,开始热心物色建塔的合适地方,当他乘船从黄埔回城时,透过苍苍烟水,遥望琶洲,被葱秀的山川所吸引,立即停船登岸,攀上山冈,举目四顾,只见“洲踞二水中,吞吐潮汐,势逆而面巽,二山连缀,嶐然若魁文之邱。内一山,石顶高平,为塔基若天造焉。”他几乎马上就认定这里是建塔的最佳地点。第二天又邀请了一些人再去现场察看,大家都认为这里不错。于是,选定了琶洲作为塔址,由光禄勋丞郭棐集合众议,向广州制府提出建塔的方案,制府刘公欣然同意。 

  琶洲,古称琵琶洲,是一个长约8.5公里、宽约1公里的琵琶状小岛,岛上有三座小山冈。南宋时方信孺在《南海百咏》中描写:“琵琶洲,在郡东三十里,以形似名。俗传洲在水中,与水升降,盖海舶所集之地也。”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开始动工建塔,三年后落成。相传江中“常有金鳌浮出,光如白日”,所以琶洲塔又叫“海鳌塔”。万历三十五年(1607),顺德人黄士俊殿试第一、状元及第,人们都兴奋地归功于海鳌塔,并勒石铭碑,传诸后世。诗人梁佩兰游览琵琶洲后,也被其景色所迷,酣然挥毫: 

  琵琶洲头洲水清,琵琶洲尾洲水平。 

  一声欸乃一声桨,共唱渔歌对月明。 

  琶洲塔的塔身为八角形、塔高五十余米,外观九层,内分十七层。清代羊城八景之一的“琶洲砥柱”,就在这里。沿着塔梯盘旋直登顶层,放眼四望,浩浩大江,仿佛从衣襟之下汹涌而过,拥雾翻波,鳞鸿杳绝。这一番豪气,人生能有几回?不过,如今琶洲塔已被陆地所包围,距离珠江岸边,远至600多米。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十三行行商伍崇曜、潘仕成捐资重修过琶洲、赤岗两座塔。当年,不知多少为了谋生,离乡别井、漂洋过海的广东人,当萧瑟的西风把客帆送往珠江口时,琶洲便成了故乡留给他们的最后印象。而浮海远来的客船,透过迷蒙烟雨,看见琵琶洲上的葱秀山色,便知道安全抵埗了。 

  琶洲塔北侧原有北帝宫、海鳌寺,但由于年久失修,破烂不堪,1965年决定拆除,把拆下来的砖、瓦、木、石等材料部分将料抵工,移作危房修理。但拆庙工程直到“文革”期间才付诸实行。从寺庙拆下来的大白砖石,运到琶洲村修水利和铺路去了。 

  红色砂砾岩上巍然一塔 

  赤岗塔是万历四十七年(1619)奠基的,但因为经费不足,拖了七年才完工。 

  赤岗塔的结构与琶洲塔大致相同,楼阁式青砖砌筑,平面呈八角形,同样是外九内十七,高亦五十余米,底层塔墙厚达3.85米,塔基八角镶有中世纪晚期西方人形象的托塔力士,栩栩如生。抗战期间,日本军队炮轰赤岗,有一炮击中赤岗塔底层,造成部分坍塌,幸好墙身厚实,整体结构依然岿然不动。 

  赤岗的得名,是因为当地山冈全是红色砂砾岩,俗称“红层”,由白垩系红色碎屑岩和震旦系变质岩,经更新世长期的剥蚀,逐渐形成的红岩台地。据地质学家说,这种岩层裂隙较少,稳固坚实,最适合作建筑物的基础持力层。古代许多村落、寺庙、园林宅第都选择建在红岩山丘及台地周围,是有其道理的。 

  赤岗一带可以说是地质学家的大宝库。像七星岗的海蚀遗迹、松岗和赤沙的沙堤、赤岗塔的瓯穴群,都是研究珠江三角洲地理形成的重要数据库。地质学家告诉我们,有一个巨大的断层,从番禺的北亭一直延伸向北,穿过珠江,直抵天河。断层的其他部分都被第四系所覆盖,只有在石榴岗至七星岗一带的残丘台地,显露峥嵘,被称为“丹霞地形”。 

  古人相信,“金生于丹砂”,赤岗的红层中一定有黄金矿。扶南国(在柬埔寨境内)曾有商人跑来广州,愿出价一万两黄金来买下赤岗,但被当时的广州刺史拒绝了。如果当时他买下就亏惨了,在赤岗地底下,海鱼、贝壳的化石倒可能有很多,因为那儿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至今保留着古海岸的遗迹,但黄金矿一直没发现。 

  1989年,琶洲塔成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而赤岗塔则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香港人汤宝森慷慨解囊,捐资修复了琶洲塔顶的凌霄阁、栏杆和外墙。1995年又进行了全面修缮。 

  当年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巨海吞吐潮汐,惊涛触天,日月无光。这种气势磅礴的景象,我们是无缘得见了,但大海的遗痕却是不可磨灭的,今天从琶洲塔、赤岗塔下走过时,那远古时代的风浪之声,好像仍在我们脚底深处低沉咆哮,令大地颤抖。

     文/图 叶曙明 

(来源:《羊城晚报》)

总浏览量: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