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代中期开始,广州进入了“一口通商”的年代,广货沿着“海上丝路”,漂洋过海,风行全球。而在闻名全球的十三行商馆区附近,活跃着一群外销画画家,他们以“中西合璧”的绘画技法,绘出一张张肖像画、市井风情画、植物禽鸟画,卖给各路洋商,以鲜活的形象帮助当时世界各地的人们认识和了解这座千年商都,也留下了老广州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当时“海上丝路”上的两大宠儿——广缎和广彩,也在外销画画家的笔下呈现出了动人的容颜。今天,就让我们一边欣赏这些美丽的画作,一边回顾广缎与广彩的华美记忆吧。
清代外销画——《采摘鲁桑》,描绘了广州蚕农采摘桑叶的场景。
清代外销画——《丝商》,描绘了丝绸在商行贸易的场景。
清代外销画——《瓷器入仓》,搬运工从船上卸货入仓的情景。
清代外销画——《广州瓷器店》,描绘了当年瓷器贸易的场景。
清代外销画——《釉上五彩》,描绘了工匠为瓷器上色的场景。
广缎记忆
经纶大街麻纱巷
机杼声声织广缎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是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这一阕由清初大儒屈大均写下竹枝词一直广为传唱,说的是明清时期广缎出洋的盛况。
对广缎这一海丝路上的宠儿,还有一首竹枝词是这样写的:“珍奇大半出西洋,番舶归时亦置装。新出牛郎云光缎,花边钱满十三行。”这些诗句再接地气不过了,透过它们,我们可以看到黄埔古港前的簇簇帆影,看到一艘艘商船卸下西洋奇珍、装上从十三行里采购来的五色广缎,兴冲冲扬帆远去。
广缎销往海外
纯利百分之百
我们说广缎是海丝路上的宠儿,可不只是一种修辞,它在一两百年前深受全球客户的喜爱,是如假包换的事实。不信,你看清代雍正年间《广东通志》上的一段话:“粤缎之质密而匀,其色鲜华,光辉滑泽,金陵、苏杭皆不及”,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至于广缎的受欢迎程度,最好还是让数字说话。比如,1878年这一年,粤海关出口总值为1500万海关两,其中丝和丝织品的出口值就达到了850万海关两,足足占了半壁江山还有多;再比如,1691年,东印度公司以3.2万法郎在广州采购了一船广缎,运到欧洲后卖得9.7万法郎;扣除各种费用,最起码还有百分之百的纯利。
麻纱巷锦华坊
地名暗藏玄机
竹枝词说的是广缎出洋的繁华盛景;数字给了我们更确切的证据。那么,一船船漂洋过海的广缎, 到底是在哪里制造出来的呢?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建议你先去龙津路一带走一走,不经意间,你就会走过经纶大街,进入麻纱巷,又在锦华坊、锦龙社区转了一圈。这些市井街巷,看上去普普通通,充满了本地特有的烟火气。不过,我们还是能从它们的名字里一眼看出,这些市井街巷里藏着与广缎有关的华美记忆。
据史料记载,清代广州丝织业规模颇大,最盛时从业者多达三四万人,南起龙津路,北至中山七路以北,都是成片机房区,机房鳞次栉比,机杼昼夜不停,织出的线纱、牛郎绸、五丝、八丝、云缎等,经由十三行商人的运筹帷幄,源源不断销往海外,为老广州的财富传奇添了闪亮一笔。所以,我们只说它是海丝路上的宠儿,还是有点谦虚了呢,它在当时绝对是走俏海外的“网红”。
(注:本文参考了《“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广彩》《锦纶会馆与广州丝织业》等文献。)
广彩传奇
私人定制流行 广彩走红西欧宫廷
大航海时代,沿着海上丝路远行、走俏世界的“网红”除了广缎,还有广彩瓷。广缎的走俏,有流传数百年的竹枝词与扎实的数据为证;广彩瓷走红的证据,不提别的,只要提一提几位重量级粉丝的名字,就足够有说服力了。
家里没有广彩
贵族不敢请人吃饭
据史料记载,约与乾隆同时代的法王路易十五的宠姬蓬巴杜夫人和路易十六的王后安东瓦奈特都是广彩瓷的“死忠粉”,英国女王玛丽二世(1662~1694)也是闻名西欧的瓷器鉴赏家。什么,你说你没怎么听说过这三个人?那就去翻翻书吧,她们在欧洲历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奇女子,影响力大着呢。
王室热捧广彩瓷,贵族自然有样学样,谁家没有几件上好的广彩瓷,家里厨子本事再大,也不好意思请人上门吃饭。其实,别说贵族,就是普通平民,也多以拥有来自遥远东方的广彩瓷为荣。
那么,问题来了,持续千年以来,中国瓷器一直在全球备受青睐,而广彩瓷则是到了清代才问世。广彩瓷为何能后来居上,成为欧洲王室与贵族的宠儿呢?其实,这个问题也不难回答,因为广彩瓷甫一问世,就有着“世界眼光”和“开放精神”。清代中期,中国只有广州一口通商,外商下了瓷器订单后,广州的瓷器店老板就去景德镇采购,再通过当时唯一的海外贸易中介——十三行向外商交货,可景德镇到广州,水路迢迢,山路艰险,瓷器难免磕磕碰碰,工匠又大多不懂外文,只能照着订单上的样子依葫芦画瓢,一不小心磕着了,画错了,挑剔的外商就会拒收。广州的大小瓷器店老板转念一想,还不如从景德镇采购白瓷胎,运到广州后再上彩,烧制,外商想画啥图案就画啥图案,想刻啥徽章就刻啥徽章,也不用担心把外文描错,本来祝福的话变成骂人的话,把外国人气得双脚跳,全单拒收。
就这么一个务实的想法,使得广彩瓷横空出世,一领风骚数百年。学界公认,从清代康熙到嘉庆年间,是广彩瓷的“黄金时代”;“式多奇巧,岁无定样”则是《景德镇陶录》对它的权威评价。
广彩“式多奇巧”
推动“洛可可”艺术
广彩瓷之所以“式多奇巧,岁无定样”,是因为它原本就是“私人定制”的产物。你可别觉得“私人定制”是如今才有的高格调做法,在广彩瓷盛行的年代,专门为欧洲贵族定制私人纹样的瓷器代理商在广州就有数十个,他们有个专门的名号——“瓷人”。说来也是,王室宫廷,乃至古老家族,都以自己的纹章与族徽为荣,当然要把它们印到精美瓷器的显眼处,让人一看便知啊。
至于广彩瓷的艺术风格,按照学者们的说法,它既延续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法,又借鉴了西方版画、油画与素描的技巧,使其整体艺术风格中西合璧。学者的话总是说得文绉绉的,不过,他们有一个提法让我印象深刻,就是广彩与当时欧洲流行的“洛可可”艺术相结合,将“洛可可”艺术推向了高峰。你看,这个海丝路上的宠儿,并不只是呈现了一个商贸传奇,还为世界文化艺术的交融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过,如果你不知“洛可可”艺术为何物,那建议你一定要多看看书,否则,你花大价钱去到伦敦、巴黎,真会有“空入宝山”的遗憾,对不住兜里流出去的白花花的银子呢。
文/记者 王月华 图/fotoe
(来源:《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