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5线上娱乐
全文检索:
首页 文史资讯 bet365线上娱乐 党团史料 多媒体文史馆 专题文史 文史争鸣 区县文史 工作学习园地 辛亥革命
·看看民国 广州中小学的校规
·你知道广州曾是座炮台城市吗?
·盐与书院——看广东盐商怎样捐建顶级书院
·120岁惠爱医院 曾是“中国最早”
·黄花考古学院——中国第一个职业考古学团体
·钱路头:百多年前打响“货币战争”
·“市一”到“市十三”医院变迁话沧桑
·民国的广州 如何解决住房难?
·民国时代的广州房荒
·民间救火队曾担任重要角色
·清代兵部尚书给镇海楼题写的对联不止一副
·三起三落 弦歌不辍
·

英语是怎样登陆中国内地的

靠“广东英语”

·官方大举迁坟 建设模范住宅
·明代“义务教育”写进“一德路”地名
更多>> 
广州文博
两千年前“海鲜石板烧” 好味!
古时岭南先民捕猎打鱼是好手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食得生猛

  人们都说“食在广州”,广州人也素来以“食得生猛”闻名于世。这种“生猛”的态度是从何而来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食得生猛”与数千年来养育了一代代先民的岭南水土是否息息相关?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敢拼敢闯的勇气是否息息相关?且让我们翻开典籍,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这幅画作取材于晋代裴渊《广州记》,南越先民一边敲打铜鼓,一边大快朵颐。 

外销画《鱼宴》,端鱼上桌的女子清新可人。 

  勇士范儿 

  打鱼捕猎是高手 先民吃得好生猛 

  人们常说“食在广州”,又说广州人吃得生猛。 

  其实,广州人“食得生猛”,也不是今人才有的说法。早在唐宋年间,从中原来的士大夫,无不惊叹于本地吃货的路子之“野”,用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的话来说,他们“不问鸟兽蛇虫,无不食之”;北宋大才子苏轼是个有名的美食家,自创的东坡肉流传千年,被贬到岭南,因为穷得叮当响,买不起猪肉,就学着本地人吃生猛海鲜,可他不太吃得惯,只得写诗自娱,感叹自己号称天下第一吃货,其实还不如本地人吃得生猛。 

  在生态保护日益重要的今天,我们谈论先民“什么都吃”的态度,自然不可一概褒扬,而应抱着认真反思的态度,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倒洗澡水的时候,要把婴儿留下;鲁迅先生还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吃螃蟹,对岭南先民来说是湿湿碎,蟒蛇、孔雀、蜈蚣、水母……他们都敢吃,可见其勇气非凡;这样勇敢无畏的态度,是值得尊敬,并认真追本溯源的。换言之,广州人“食得生猛”的习惯,到底是怎样养成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穿越到两千多年前,去探访一下生活在这里的古越先民。俗话说,靠海吃海,靠山吃山。我们以前说过,从越秀山往南,直到今天的珠江南岸,是一片海湾。海岸边丘陵蜿蜒,河网密布,丛林茂密,野生动物四处出没。这里的先民擅长驾舟打鱼,又是持弓打猎的好手,大自然的恩赐是如此慷慨,他们又是极其骁勇的族群,故而菜谱十分丰富。话说,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先秦时期,这些先民就已驾着小船,最远航行到菲律宾沿海了,可见其勇敢无畏的生活态度。这样生猛的先民,凡是海里山里的出产,都要试一试,也就没啥好奇怪的。 

  靠海吃海 

  海鲜石板烧 古时很流行 

  靠海吃海,吃的自然是生猛海鲜。古人吃海鲜,生猛到什么程度呢?不说你肯定不知道,他们居然连鲸鱼都敢吃!虽然历史典籍里没有留下烹制鲸鱼的菜谱,但凭着先民爱吃烤肉的习惯,他们一定吃过烤鲸鱼,甚至还腌过鲸鱼干。 

  “老坛海鲜” 滋味独特 

  鲸鱼是海里的大家伙,先民都有胆去吃,蛤、螺、蚌、蚬、虾、蟹……更是不在话下。找一块大石板,架在火上,烧热了,海鲜往上面一倒,即刻就熟,可以马上大快朵颐。虽然那时的调料没有现在丰富,但海鲜不就是吃个原汁原味嘛,这种石板烧,可以说是现代铁板烧的先祖。当时没有冰箱,吃不完的海鲜,先民就切碎,用剩饭拌一拌,再加一点盐,然后将其封入坛中,足足发酵一个月,就可以拿出来吃了。 

  咱们现在肯定觉得这种加工方法太原始,但要知道,那时的大米是人们用石臼一小撮一小撮舂出来的,食盐也是一点点在海滩上晒出来的,要做出一坛子“老坛海鲜”,可不容易。说到味道,我们现在可能吃不惯,但在那时绝对是美味珍馐。 

  七彩海贝 充作酒杯 

  先民们靠海吃海,各种生猛海鲜无所不吃,甚至有时还吃生的,比如今天诸多吃货津津乐道的顺德鱼生,在古代已有原始版,不过没有这么精细而已。更有意思的是,他们用的一些餐具,也是从海边“淘”来的。 

  据历史文献记载,古越人喜欢海贝的绚丽多彩,用它们制成了各种各样的酒杯,后人还给它们起了许多好听的名字,阔而浅,像荷叶一样的,叫潋滟杯;色泽红润的,叫红螺杯;有朱红色与绿色斑纹的,就叫鹦鹉杯。 

  遥想一下,人们在海边点起篝火,一边吃着海鲜石板烧,一边拿着海贝制成的酒杯品尝佳酿,兴致来了,三三两两起来跳舞,欢快的歌声与波涛声遥相呼应,不也是很有诗意的场面吗? 

  (注:本文参考了《岭南饮食文化》等文献资料。) 

  靠山吃山 

  林中孔雀多如鸡 野味多了不稀奇 

  说完“靠海吃海”,让我们再来看看勇敢的南越先民如何“靠山吃山”。 

  岭南蜿蜒的丘陵地带,当时多有茂密的森林,野生动物四处出没,野兔、麋鹿、山猪……都是大自然恩赐的食物。既然森林提供了如此丰富的蛋白质来源,为什么还要费劲去养猪养鸡呢?只管捕了来,甩开腮帮子吃就是了。 

  吃野兔、麋鹿、黄鼠狼,这些都不稀奇。让我们惊讶的是,生猛的先民连孔雀、蜈蚣和蝙蝠都照吃不误,烹调方法大多是一个字:“烤”。东汉有个大学问家,名叫杨孚,原本在洛阳朝廷里当官,辞官后回到河南(今珠江南岸)隐居,他留下一本《异物志》,细数迥异于中原的岭南风物。在文中,他说蝙蝠大如雄鸡,味道十分香美。 

  至于烤孔雀,古代从中原来的士大夫乍一见,都有些莫名惊诧,后来他们才明白,这里森林里的孔雀比中原的鸡还多,时而逮几只来烤了吃,也没什么稀奇,如果多到吃不完,还可以做成腊肉干。按照历史文献的记载,孔雀肉的味道有点像鹅肉,据说吃了可以防治百病。在今人看来,把孔雀烤了吃,实在有点暴殄天物,但回到当时“孔雀多如鸡”的环境下,我们就不必苛责先民了。 

  孔雀可以吃,蜈蚣也可以吃。据《南越志》记载,岭南出产一种大蜈蚣,先民捕来后,把皮剥下来,足够包住一面大铜鼓,蜈蚣肉烤了吃,味道比牛肉还美,而且很有嚼劲。 

  不过,说实话,要逮住这样的大蜈蚣,可不是容易的事,胆子小一点的,看见它张牙舞爪的样子,就已吓得真魂出窍,恨不得拔腿就跑,哪里还敢上去捉?所以,只有勇武之人,才能吃得生猛,而吃得生猛的人,做事也必生猛。在生态保护日益重要的今天,我们自然不能再像先民那样生猛地“什么都吃”,但他们勇敢生猛的生活态度,倒值得我们重视与学习呢。

  采写/记者 王月华 图/fotoe 

(来源:《广州日报》)

总浏览量: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