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5线上娱乐
全文检索:
首页 文史资讯 bet365线上娱乐 党团史料 多媒体文史馆 专题文史 文史争鸣 区县文史 工作学习园地 辛亥革命
·旧时过年:行罢花街 再游花田
·两千年前“海鲜石板烧” 好味!
·看看民国 广州中小学的校规
·你知道广州曾是座炮台城市吗?
·盐与书院——看广东盐商怎样捐建顶级书院
·120岁惠爱医院 曾是“中国最早”
·黄花考古学院——中国第一个职业考古学团体
·钱路头:百多年前打响“货币战争”
·“市一”到“市十三”医院变迁话沧桑
·民国的广州 如何解决住房难?
·民国时代的广州房荒
·民间救火队曾担任重要角色
·清代兵部尚书给镇海楼题写的对联不止一副
·三起三落 弦歌不辍
·

英语是怎样登陆中国内地的

靠“广东英语”

更多>> 
广州文博
透过“甲天下”的广铁
听听广州城防炮的故事

   3月底烈日炎炎的下午,广州的气温已经飙到了29摄氏度以上。越秀山麓镇海楼侧,火红的“英雄花”开得正艳。不远处,广州博物馆的副研究馆员陈鸿钧,拿着一把1.2米长的塑料直尺,在那堆中外铁炮中忙忙碌碌。他是广东碑帖、刻石等金石方面的专家,这次是想弄清楚几门明清铁炮的精确尺寸。 

清代铁匠工作状态。
 
位于镇海楼一侧的明清铁炮
 

铁炮上有清晰的铭文。

  广州博物馆的展品中,一般人最容易注意到的,恐怕就是这批铁炮。它们就露天陈列在镇海楼侧的老城墙上,经受日晒风吹。一般人通常会在这里拍几张照片,但多半不会太在意它们的来龙去脉。陈鸿钧说,这里面的故事其实很多。别的不说,从它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年“甲于天下”的“广铁”是怎样为保家卫国出了大力的。 

  越秀山上的巨炮 刻着一些壮烈的名字 

  陈鸿钧告诉记者,广州博物馆藏有三门明代铁炮,其中两门铸于崇祯十七年(1644),另一门铸于南明永历四年(1650),形体完好,制作精良,都铸有铭文。从铭文可知,前两门炮都铸于当年的农历九月。这一年的农历三月十九日,崇祯帝朱由检自缢于北京煤山。但炮上铭文仍奉明朔。铸炮的总负责人晏清,是广东布政使,广西人,明室亡后,曾与广西巡抚瞿式耜一道拥立桂王朱由榔监国于肇庆,旋称帝隆武,次年改号永历。 

  记者在现场看到,两门崇祯年间的铁炮较大,炮身长约260厘米,口径约为10厘米;南明那门稍小,炮身长191厘米、口径7厘米。它们都是根据欧洲传入的火炮进行仿制的所谓红夷型火炮。南明铁炮铸造的这一年,是清军大举南下的时节。1月,永历帝朱由榔闻清军已攻陷韶关、南雄,遂由肇庆迁于广西梧州;1月底,清兵再陷英德、清远、从化等州县,2月,进逼广州,两广总督杜永和指挥守城作战,双方对峙数月,11月2日广州城陷。 

  杜永和就是炮身铭文上的“钦命总督两广部院杜”,原为清广东提督李成栋之副将,1648年随李成栋在广州倒戈归明,李成栋以反正有功授两广总督。1649年2月李成栋战死于赣州,杜永和继任两广总督,驻守广州。广州城陷,杜率大小船只千余撤离出海。铭文“广东总镇宫保府范”是总兵范承恩,广州城陷被俘;“督造参将萧□”是副将萧启,广州城陷被杀。 

  陈鸿钧指出:“粤东都会广州襟江面海,明清两朝都重视其军事防御,自外洋以至内城,沿线设置卫所营寨、水汛炮台,数量之多、体系之完备及规模之大,几居全国之冠”。几门看上去锈迹斑斑的铁炮,藏着朝代更迭的无数细节。数百年之后,仍令人唏嘘不已。 

  广州燕塘曾是火炮演习场 

  明代是中国古代火器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陈鸿钧指出,万历末年从荷兰传入红夷大炮,“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这些“红夷炮”仍为前装滑膛炮,口径大、管壁厚、身管长,瞄准、调整角度都较之传统铁炮有很大改进,是当时威力最大的火炮。尤其制造时以口径为基数确定火炮各部位的比例数据,使得火炮制造有了科学依据,所以它们很快就取代了中国传统的铜铁炮,成为装备军队的主要重型火炮。 

  陈鸿钧指出:“明代的兵器制造,分中央制造和地方制造。中央制造设工厂于北京、南京,所造火器供备京师神机营。地方制造,是由各省督抚按需要报请兵部、工部,批准后就地设厂自制。”从朱元璋时期开始,广东各府就都设立了军器局,负责军事装备的制造,后来裁撤军器局,将其功能并入各卫所的专门部门,所谓“造作军器,咸有定制”。 

  到清代则又有所不同。陈鸿钧指出:“清人制造火器始于后金天聪五年(1631),清代前期仍大量制造,到康熙时,火器制造的规模、质量、工艺都达到高峰。清中期后火器发展渐趋停顿,直到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又大量赶制火器,但结构仍沿袭祖制,性能已大大落后于西方列强所制”。 

  陈鸿钧指出,清前期以铜炮为多,后期多为铁炮。此外,还有少量的铁心铜体炮、铜心木镶炮。以形制分,有前装炮和后装炮,前装炮又分为红衣炮型和冲天炮型,后装炮主要是子母炮型,“清代视火炮为神物,常授予火炮各种将军名号,清初时并定制于每年秋季在北京卢沟桥举行一次大典,祭祀炮神,并令八旗操演火炮。清代广州驻防八旗军炮营演练场地即在广州东郊燕塘”。按历史资料记载,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一日至三十日率领八旗官兵安设营盘驻扎,操演大炮一月。后出于保护火炮及节约弹药的考虑,改为演练半月。 

  陈鸿钧指出,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地方造炮,都是由地方筹款,或用地方税款的积存利息开支,一般不用国帑。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除了地方筹款外,又多了个人“捐资报效”的办法,即接纳个人资助来铸炮,这和当时清政府的财政吃紧有关。 

  清末广州炮匠广受欢迎 

  广州造炮,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最值得倚仗者,就是可以便捷地得到“甲于天下”的广铁。 

  清人张心泰曾言:“天下产铁之区,莫良于粤,而冶铁之工,莫良于佛山”。当时广东各地,广潮惠韶皆有良铁。从化吕田镇小杉村附近的“百份窿”是明代的采矿遗迹,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吕田北部开采铁矿开始,四方而来的“淘铁客”在山中凿出一个个矿洞,架起炼铁炉就地冶炼。这里的矿洞分布相当密集,隔二三十米便有一个。年深日久,许多矿洞已经被积水浸没,植物的根系在洞壁上盘旋游走,营造出一幅令人不安的图像。以记者对部分矿洞的探查,未见其有严密规范的支撑框架,可以想见当年的矿工们是在相当危险恶劣的环境中挖取矿石的。 

  虽然今天广州市辖区内也出产好铁,但清代广州有许多城防铁炮仍是交由佛山所造。这里有一个概念需要厘清:当时的“广州城”与我们今天观念里的“广州市”并不是一码事。它被称之为“省城”,也就是广东省级行政区的中心行政机构驻扎地。而从“区划”方面来讲,它的地域和行政仍归南海县和番禺县分管。两县的分界线就在北京路。这样来看,广州的城防炮交由佛山铸造,并没有什么奇怪。另一方面,佛山在冶金产业集群方面的优势,也是非常突出的。 

  陈鸿钧指出,至迟从明代中叶开始,佛山已是广东冶铁业的中心,制造工具、农具、灶具、祭器及军器,军器生产为官督商办,产品除供应两广海防外,还供应沿海、内河及京师防务之用。铭文中诸如“隆盛炉”“万名炉”“万聚炉”等为佛山冶铁基本生产单位,如同商铺的商号一样。崇祯年间,广州府推官颜俊彦曾说:“审得佛山炉户,计数万家。”这个数量是相当惊人的。 

  陈鸿钧说,从现有的铁炮铭文中,我们可以发现炮匠陈、李、冼、霍、梁等的名号,说明家族式生产是当时主要的生产方式。少数巨族把持冶铁业,获利甚丰。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巨族只是铸造业家族,并非专业炮匠。除了铁炮,他们也铸造铁钟、铁鼎等其他铁器。 

  不过陈鸿钧也指出,广州所存清代铁炮,特点是庞大、厚重、粗糙且灵活性差。庞大、壁厚的炮体不仅制约了铁炮的机动、灵活性,而且限制了炮弹的大小,威力受损。清廷强调弓马射箭,而于火炮等热兵器不大了解热衷,乃至限制。广东还算好的。在鸦片战争前后,许多省份根本没有铸炮工匠,或技术相当生疏。所以广东工匠成为各地争抢的技术性人才,广受欢迎。

  文、图/记者 卜松竹

(来源:《广州日报》)

总浏览量: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