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就是端午节了,不知道你打算吃多少粽子,看几场龙舟赛?现在我们过端午的保留节目,不外乎这两样;但百多年前的人们过端午,要干的事比现在多得多,采菖蒲、剪艾虎、驱戾气、祛五毒,其中的讲究可多呢,而这些讲究,从“躲午”的古老习俗而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且让我们去一探究竟。
清代古画,描绘了人们裹角黍(包粽子)的情形。
清代古画,描绘了端午节人们采药草的情形。
防 疫 祛 毒
白云山涧采菖蒲 悬挂艾虎祛五毒
我们现在过端午节,不外乎吃粽子,看龙舟。其实,在广州过端午,比在别的大城市有趣很多,就算在珠江新城的摩天大楼里上班,下楼走两步,也可以为猎德涌里激烈的龙舟赛摇旗呐喊,在别的地方就没这眼福了。不过,回到100多年前的广州城,端午节的活动又比现在多得多。这不,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白云山里浦涧旁就挤满了男女老幼,个个都忙着采菖蒲呢。山涧两岸的菖蒲,叶片碧绿,散发出一股好闻的清香。凡是有点中医知识的读者都知道,菖蒲有开窍、祛痰、散风的功效,是一味祛湿驱毒的中药。
如果你问,过端午为啥要采菖蒲呢?嘿,说起来话就长啦。要知道,以前的人们过端午,最讲究的是祛五毒,去戾气。中国文化历来讲究阴阳平衡,而端午节在五月初五,临近夏至日,阳气极盛,故而五毒(蛇、蝎、蜈蚣、蜘蛛、蟾蜍)出没,戾疫横行。据一些历史学家的研究,五月初五最早是被当作“恶日”来过的,所以民间有“躲午”的习俗,到了唐代以后,人们渐渐在活动里加入祝福的成分,五月初五成了一个时令节日,“躲午”二字以讹传讹,被称作“端午”,但祛毒防疫仍是过节的第一要务。人们把菖蒲采回家,一来可以酿制菖蒲酒,喝下去可以防疫保健,对健康有益;二来可以悬挂在门楣上,驱赶邪气和鬼魅。
在古人看来,五毒、戾疫背后总是有邪气、鬼魅作祟,所以,很多人家还把菖蒲剪成一把剑的形状,威风凛凛地挂在门上,号称“蒲剑”,期待大鬼小鬼看见后,觉得这户人家不好惹,就乖乖溜走了。除了菖蒲,端午节祛毒防疫的另一大法宝是艾草。人们采来艾草,要么用红丝线扎好,挂在门上;要么剪成老虎的形状,贴在门上,俗称“艾虎”,也有吓唬大鬼小鬼的意思。其实,挂艾虎、悬蒲剑的人未必个个迷信,很多人就是求个心理安慰吧。
100多年前的人过端午,还有一件非做不可的事,那就是洗澡,而且不是用清水洗洗就完事的,洗澡水里要加上很多中草药,女孩子们洗澡,还要加入兰花,洗完一身芬芳,故而端午节又被称作“兰汤节”;更有意思的是,还有人以毒攻毒,早早捉来蟾蜍晒成干,把它戴在身上,据说可以百毒不侵,这就有些荒诞不经了。
全 民 食 粽
茶楼推销粽子 套用唐朝典故
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保留节目,不过,假如你穿越回100多年前的广州,看到街头粽子档门口竖着硕大一个招牌,上面写着两个大字“角黍”,那也不要惊讶。话说“角黍”一词,是唐代以前人们对粽子的称呼,所谓“角”,是形容粽子的形状,所谓黍,是指黍米,古代北方人常吃的主食,又称黄米。据一些历史学家的研究,角黍最早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祭祀用品;至于祭祀谁,有的学者说是祭祀土神与谷神,有人说是祭龙,也有人说是祭祀屈原;说法不一,反正不是用来吃的,也吃不了,因为用来包粽子的树叶是有毒的,吃下去就惨了。
随着“躲午”慢慢变成“端午”,角黍也由祭祀用品变成了节令食品,有毒的树叶换成了芦苇叶,到了唐代,黍米又渐渐换成了口感更好的糯米,滋味越来越好。说到粽子这一名字的来历,在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粽”字的解释是“芦叶裹米”也,可见东汉年间就有了粽子这个词儿,而且做法跟现在也差不多,当然“角黍”这个说法又比“粽子”古老得多,而百多年前的广州街头,“角黍”一词依然流行,真是颇有古风呢。
讲了这么多粽子的典故,咱们再来聊聊,回到百多年前的老广州,咱们都能吃到什么样的粽子。话说在清末茶楼热出现以前,人们吃的粽子种类还真不多,无非是豆沙粽、蛋黄粽、咸肉粽、莲香粽等传统类型,当茶楼在街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热衷创新的厨师使粽子家族的“徒子徒孙”越来越多,其中,由老西关一群脑洞大开的厨师还开发出了“中天角黍”“九子连环”“巨型粽王”等新品种,使得全城吃货趋之若鹜。
听一听“中天角黍”和“巨型粽王”的名字,就觉得很霸气,再咬一口,瑶柱、香菇、烧鸭、蛋黄、安虾等食材与黏软的糯米融在一起,真是回味无穷;说到“九子连环”,其实就是把九个粽子包成一个大礼盒,一大八小,有甜有咸,买来送礼,还是挺体面的。
其实,“九子连环”这个名字,不是随便取的,背后还有一个唐代宫廷食粽的典故。话说,到了唐代,粽子已是广受欢迎的节令食品,端午佳节皇帝大宴群臣,天子常常把九子棕赏给朝廷重臣,以示皇家恩泽。九子连环粽之所以这样命名,就是往这个典故上靠,给自己添一些文化味儿,讨得名门望族的喜欢,从而扩展销路。说实话,“食在广州”的说法流传已久,你若以为那只是说广州的东西好吃,就未免太肤浅啦,连小小一个粽子,真要说起文化掌故来,都可以掰着手指说很久呢,更何况其他?
龙 舟 竞 渡
龙舟水里洗个澡 一年到头不生病
对广府人来说,不赛龙舟,就不算过端午,关于龙舟竞渡,我们之前说得够多了,这里就不再多啰嗦了。有意思的是,百多年前的广州人赛龙舟的场面,可比现在火爆多了,赛到兴头上,彼此磕着碰着了,彼此二话不说,拔出枪来就火拼。20世纪初的广州城,盗匪横行,局面不稳,城里乡下,备着火器防身的人不少,在赛龙舟的时候,这些火器就派上了用场,故而老广州流传一句俗谚:“初一龙船起,初二龙船忍,初三初四游各地,初五龙船比,初七初八黄竹岐,初九初十龙船打崩鼻。”所谓“游各地”,指的是龙舟表演,也就是老一辈人常说的“趁景”,所谓“龙船比”,指的是赛龙舟,也即“夺标”,所谓“打崩鼻”,指的可就是火拼了。就是因为当时火拼事件经常发生,官府曾三令五申禁止赛龙舟,但禁令再严,都挡不住人们赛龙舟的热情,城里不让赛龙舟,人们就去乡下比,以至端午节城内冷冷清清,乡下人声鼎沸,官府也只能长叹一声,由它去了。
话又说回来,火拼再激烈,也不能打破龙舟赛欢乐的主调。更何况老广州一直流传一个说法,龙舟行过的河水,也有祛毒防邪的功效。孩子们到水里洗个澡,一年到头百病不生。于是,端午前后,老广州赛过龙舟的河涌内,处处都是手缠五色丝线,胸前挂着艾虎(剪成老虎形状的艾叶)的孩子们,闹闹嚷嚷,玩得不亦乐乎。端午龙舟水,洗洗更健康,要不您也一起来?
(注:本文参考了《端午节》《粽子起源、种类、制作工艺及文化探究》等文献)
文/记者 王月华 图/fotoe
(来源:《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