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昨日辉煌,重新启航”象牙雕刻作品展暨象牙雕刻技艺保护和传承论坛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工艺美术行业专家、象牙雕刻项目传承人、工艺美术企业代表等30多位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象牙雕刻技艺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象牙雕刻技艺保护和传承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如何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开展保护和传承象牙雕刻技艺。
《龙船》
《散花》
《通雕蟹笼》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有序停止商业性加工销售象牙及制品活动的通知》的精神,2017年12月31日前全面停止商业性加工销售象牙及制品活动,并积极引导象牙雕刻技艺转型。在这次论坛中,众多专家学者认为,象牙企业要探索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做好象牙雕刻技艺的抢救性记录,保存完整的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资料;社会文化团体组织要开展好象牙雕刻技艺研究及传承工作;社会各界要继续关注和支持象牙雕刻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共同为象牙雕刻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努力。
壹
广州牙雕工艺寻求创新
广州牙雕,又称南派牙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广州牙雕的生产发展则起于汉唐,兴盛于明清,辉煌于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50至80年代。
明清以来,各地商人从非洲运来象牙原料在广州加工贸易,广州牙雕艺人在广州大新路、小新街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象牙手工艺的行会组织——“象牙会馆”,促进了广州象牙行业的迅速发展,使其逐渐成为全国象牙贸易加工的中心。遗憾的是,清末民初时期,由于战争不断,广州“象牙会馆”毁于日本侵华战火,“慎玉堂”、“怀远堂”两大堂口的艺人各自分流,一些牙雕技艺也相继失传。
1949年后,新政府重视具有辉煌历史的广州牙雕。1950年初,时任广东省省长兼广州市市长的叶剑英高度重视广州牙雕这一中华民族艺术瑰宝,同年在政府工作会议上发出指示:“一定要把象牙雕刻这种工艺品组织和恢复起来。”1950年6月,在广州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广州市象牙输出入联营社”成立,并组织34家象牙生产商号恢复生产。在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广州牙雕工艺品进出口贸易逐渐兴旺,合作化到达高潮。
1960年9月,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地方国营大新象牙厂与公私合营福源象牙工艺美术厂合并,成为一间全国规模最大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上世纪80年代,广州牙雕进入最辉煌时期,象牙球、象牙龙凤船等一大批南派牙雕代表作品多次获奖。
1989年,国际禁止象牙贸易,广州大新象牙厂停产分流,艺人纷纷改行,广州牙雕濒临失传。
2000年以后,广东于2001年1月18日派出工作组,加强对大新象牙厂的领导,在资金、管理、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引进俄罗斯西伯利亚猛犸古象牙和非洲河马牙原料。经过15年的守候,由大师们精心制作的100多件猛犸牙和河马牙雕刻作品参加2005年第97届广州交易会,作为中国岭南牙雕文化最高代表的“牙雕三绝”在国际市场上重现风采,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如今,广州牙雕作品题材广泛、品类繁多,经过历代工匠艺人的探索钻研与创新传承,牙雕作品逐渐形成了纤巧玲珑、精美细腻的创作风格。
贰
牙雕开创了粤式审美的先河
广州市工艺美术总公司的董事长郭健华介绍,大新象牙厂作为南派牙雕的代表性企业,见证了近代象牙雕刻技艺发展的历史和辉煌。大新象牙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5年成立的广州市第一象牙雕刻生产合作社。建厂成立以来,汇聚了众多南派牙雕名师巧匠,继承了历代牙雕技艺,经过一代又一代牙雕艺人的实践和探索,广州牙雕逐步形成了题材丰富、精巧细腻、玲珑剔透的艺术特点,并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古以来,广州牙雕便以玲珑剔透、精雕细镂的技法闻名于世。广州牙雕技艺上主要分:锯、车制、雕刻、镶嵌、卓花等,其中车制、镶嵌、卓花作为广州牙雕技艺的一绝,是广州牙雕巧夺天工的精妙所在。大新象牙工艺厂象牙球传人翁耀祥以车制镂空雕刻技艺闻名,车制的57层象牙球仍保持全国最高纪录,卓花工匠仇玉英以精湛细腻的通雕卓花技艺,呈现出广州牙雕的独特魅力。
牙船作为广州牙雕出类拔萃的又一代表作品,则是先按牙料大小设计并雕好船身造型,再从船身自下而上逐层进行立体设计,让作品如实呈现。广州牙雕作品更擅选材,独具特色的岭南元素往往能在一件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将广州著名的“羊城八景”风貌融入设计中的《羊城八景》,以古人故事为题材的《追贤》等,充分地体现了广州牙雕的独特风味。
在艺术特色方面,广州牙雕不断吸收其他门类的艺术精华,融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民俗特色于一体,集艺术魅力和收藏价值于一身,生动地反映了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凤莲在论坛上从人文和美学的角度,阐释了牙雕技艺传承的文化自信的价值重估。在她看来,牙雕不仅是一带一路与商贸繁荣的历史见证,更是两个纬度的历史见证。“牙雕作为一种艺术,开启了粤式的审美。象牙是大自然中最具有野性、力度、硬度的象征,工匠艺人用人工、技艺将艺术定格,这种天人合一的艺术呈现为岭南文化注入了新的审美观念,开创了粤式审美的先河。”
叁
牙雕从业者要跳出专业的局限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禁止象牙原材料的进出口,但允许库存的象牙可以进行生产。2017年底,国家出台相关规定,全面停止商业性加工销售象牙及其制品,积极引导象牙雕刻技艺转型。国家明确要求不能对象牙进行商业销售,象牙的生产同样不被许可。在这种缺乏材料、销售渠道和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象牙雕刻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受到重大影响。这份“史上最严禁令”,也令行业对象牙雕刻技艺的传承产生担忧。这次论坛以“昨日辉煌,重新启航”为主题,在停止商业性加工销售象牙制品的情况下,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象牙雕刻技艺。
国家提出要积极引导象牙雕刻技艺的转型,但目前面临四个难题,第一:转化难,无法将资源充分转化成产业优势;第二:传播难,缺乏文创品牌,现有品牌缺乏大众知名度;第三:收益难,工匠收入普遍较低;第四:收徒难,牙雕工艺后继乏人,2017年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是65岁左右,除家族传承以外,良徒难觅。
郭健华表示,作为全国唯一全资国有的象牙雕刻企业,大新象牙厂一方面坚决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停止商业性加工销售象牙制品活动的规定,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企业转产和牙雕艺人转型,做好象牙雕刻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一方面,探索开发和应用替代材料发展其他牙雕、骨雕等技艺,引导和鼓励象牙雕刻核心技艺传承人继续从事象牙雕刻技艺的保护、研究和发展工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民辉从上世纪90年代起,便开始致力于在牛骨雕刻上寻觅新的可能性,目前骨雕技术已经趋近成熟。他强调,牛骨在材料的表现上,无论从色泽、硬度、雕刻方法等方面都与象牙的效果比较接近;同时牛骨作为训练材料,有利于传承牙雕技艺,将牙雕的艺术效果带进千家万户。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象牙雕刻技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留下完整的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等详细资料。大新象牙厂先后支持和配合林业部门、非遗保护部门开展广州牙雕代表性作品的全生产过程的技艺记录工作,记录广州牙雕发展历史、技艺演变和代表作品。
有与会专家认为,从个人角度而言,牙雕从业者要跳出专业的局限,用另外一只眼来洞察世界,将牙雕文化与其他领域相结合。目前,国家相关文件提出有条件可以整合资源组建象牙雕刻工作室,可以为博物馆进行以前的象牙作品的清洗和修复。正如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副会长曾应枫所说,要把心放在文化传承,比到最后还是靠文化底蕴,赢到最后还是靠文化含量。要在恪守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传承与创新。
“禁牙令”改变
牙雕收藏市场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有序停止商业性加工销售象牙及制品活动的通知》要求,2018年1月1日起全面停止加工销售象牙及制品活动。全面禁止象牙交易。据业内人士解读,“禁牙令”将进一步改变牙雕收藏市场及生态。
近年来,随着市场对中国政府禁止象牙交易的预期不断加强,另一种牙雕材料替代品——猛犸象牙越来越受到业界重视。
猛犸又称长毛象,曾经广泛地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大约在1万年前灭绝。这些远古巨兽的遗体大量地埋葬于地下,其中又以保存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层中的数量最多,象牙品质也最好。业内把这些象牙称为“冰料”,其他地区出产的象牙则称为“土料”。后者缺乏冻土层的保护,大多出现腐烂、折损等问题,价格与“冰料”相差悬殊,市场需求也有限。据业内人士介绍,“土料”往往每公斤500元都无人问津,而“冰料”可以卖到每公斤8000元到1万元。
猛犸象牙能否完全代替非洲象牙,对这个行业的未来至关重要。而有业内人士表示,不少客户都认为猛犸象牙比不上非洲象牙,一些雕刻师傅也认为猛犸象牙材质太硬,不如非洲象牙好雕。但是,使用猛犸象牙或许是让牙雕工艺维持下去的唯一途径。
本文图片为“昨日辉煌,重新启航”象牙雕刻作品展展品
文/记者 朱绍杰 实习生 袁梦菲
(来源:《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