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番禺的沙湾古镇,有一座专出能工巧匠的古村——— 三善村,村内的先师古庙,是广东省目前发现的唯一“鲁班庙”。7月25日,来自广东各地的能工巧匠聚首三善村,带来自己拿手的工艺作品展示交流。
80岁的沙湾名匠梁棉带来了自己六件灰塑作品,有《柳毅传书》、《嫦娥奔月》、《雨打芭蕉》等,无不栩栩如生;创作中国最大砖雕———东莞粤晖园砖雕《百蝠晖春》的南粤名匠何世良来了,更有名匠从福建乘车赶来参加。因为这一天是鲁班2525周年诞辰日,纪念活动让这个古村热闹了起来。
位于鳌山古建筑群的鲁班先师古庙。
先师古庙。
砖雕作品。
灰塑作品。
“鲁班传统文化不应该被淡忘,”活动发起方之一,广州建筑遗产保护协会秘书长朱秋利说,鲁班诞辰日纪念活动,为的是更好地纪念鲁班先师,传承鲁班文化,弘扬工匠精神,进一步推进建筑遗产保护工作,传承与发展传统建筑工艺。
A 纪念
共贺鲁班诞,广东名匠聚首三善村
这是座与顺德一河之隔的古村落。你或许不知道三善村,不认识这里的工匠,但他们的作品你一定不会陌生,宝墨园、陈家祠、猎德宗祠、逢简水乡等岭南建筑工艺雕琢,很多都出自他们的巧手。
鲁班诞辰日纪念活动今年已经是第二届,首届活动主要由民间发起,而第二届则有了政府参与。“广州第二届鲁班诞辰日纪念活动”由广州建筑遗产保护协会和番禺区沙湾镇三善村村委会发起,联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番禺区文物办、沙湾镇人民政府等单位在番禺沙湾镇三善村先师庙共同举办。
有了政府的参与,对于匠人来说意义也变得不一样。今年鲁班诞辰日纪念活动吸引了广东各地建筑名匠参与,共计展出130件工艺作品,南粤工匠何世良、何湛泉也参与了该活动,有名匠更从福建乘车赶来参加,“举办这类活动,让社会上多一些人知道这些工艺是好事,”何世良表示。
过去,他们被称为泥水佬,而今,他们被尊称为名匠。
80岁的沙湾名匠梁棉带来了自己六件灰塑作品,其中代表沙湾飘色的灰塑作品系列甚受欢迎,包括有《柳毅传书》、《嫦娥奔月》、《雨打芭蕉》、《哪吒战石基》,这是他应沙湾镇政府邀请,根据飘色照片制作而成。另外一幅是《百鸟朝凤》,108只鸟没有一只重复,栩栩如生。“我最拿手的就是花鸟,闭着眼睛都能做出来!”介绍起自己的作品,梁棉一脸自信。
另一名沙湾名匠崔镜兴也带来了10余件灰塑作品,其中《灵狮图》是专门为这次展览而制作,“灵狮送福,五只狮子代表五福临门。”崔镜兴20岁入行,1982年在余荫山房正式独立从事灰塑工作,一直工作至今,“古建筑修复最难的是,损坏的部分没有参考资料,只能根据遗留下来的痕迹,结合画的走向进行描绘,”他介绍,沙湾古建筑刘耕堂石围墙上的灰塑也是他的作品。
当天,广东省各地工匠、专家学者按照纪念鲁班先师的传统仪式,进行了庄重的纪念,表达对鲁班先生的敬意。
B 辉煌
古建筑之乡,村里工匠曾参与颐和园建造
三善村是典型的岭南水乡,所谓“三善”,谓之乐善、德善和福善。
村中有一座岭南地区鲜见的寺庙群建筑———鳌山古庙群,走进绿树环绕的鳌山古庙群,可以看到罕见的封火墙设计。在五座古庙中,最有特色的是先师古庙,供奉的是建筑行业的“祖师爷”鲁班。
番禺本地民俗专家梁谋介绍,三善村是岭南建筑的一个亮点,从古至今,外出务工的村民绝大多数从事岭南建筑产业,土建、装饰、灰雕、石雕、木雕各类型的建筑工艺,陈家祠内精巧的木雕就是由三善村的匠人所制作。鲁班是工匠的先师,村里的匠人自发俢建了这座鲁班庙。
三善村巧匠不是徒有虚名。
梁谋介绍,在明代,三善村已经集聚了许多民间工匠。清代建颐和园,朝廷当时到各地选拔能工巧匠,经考核合格才能参与颐和园建造,而三善村的工匠就有被选中参与。
三善村理事长黎志沛介绍,三善村是岭南古建筑之乡,过去,整个村七成以上男丁都是从事古建筑行业。历代也出了很多名师,最具代表性人物是靳耀生和老粹溪,靳耀生是岭南灰塑状元,老粹溪是壁画代表,陈家祠及番禺周边岭南建筑的壁画很多都是出自他们之手。
“一个地方能够形成一种行业,是经过几百年民间工艺的传承,靠代代相传,阿爷传给老窦再传给个仔,是一种传承,”梁谋说,“今天,岭南地区的很多专家学者都到了,这体现了专家学者对工匠精神的尊重,希望以后能将纪念鲁班活动延续下去。”
C 落寞
传承面临断层,仅剩一成匠人在坚守
昔日的巧匠之村,如今却已经没有了以前的辉煌。
巧匠村现状如何?黎志沛表示,过去整个村有七成男丁从事建筑行业,如今仅剩一成匠人在坚守。
他回忆,过去,做古建筑是不计成本的,如每一天只能砌25块青砖,铺3个阶砖,追求的是精湛的工艺。而今一天两三百块钱的收入,做的又是体力活,很难吸引青年人加入。
当天从汕头赶来参加活动的名匠纪传英介绍,建筑工匠需要经过几十年实践才能成才,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而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磨练,十年是入门,二十年才开始熟练,三十年才算经验丰富,五十年以上才算得上老师傅。
在沙湾名匠黄群庆记忆中,自1994年修复鲁班庙后,三善村每年也会自发举办师傅诞,匠人们会在工地庆祝,老板请工人吃饭,十分热闹。
“我已经80岁了,很担心这门手艺无人继承,”沙湾名匠梁棉叹惜,三善村的建筑工艺靠的是代代相传,他的祖父、父亲都从事这一行业,到了他这一代却面临着断层。他也尝试将手艺传授给儿子,但儿子学了几年就没有再坚持下去,“很难,这门工艺不是一朝半日能学会,不下几十年功夫见不到效果,现在很少有年轻人能沉下心来做传统建筑工艺。”他认为很可惜,灰塑这门手艺没办法用机械取代,这一代抛弃了、冷落了,慢慢也就流失了。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黎志沛认为是这个行业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得到重视,被边缘化。建筑匠不应该是过去的泥水佬,而应该当作艺术去追求。
D 未来
弘扬工匠精神,打造特色小镇传承手艺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去年,沉寂的三善村因着民间力量发生了改变。
2016年,广州市建筑遗产保护协会成立,协会秘书长朱秋利思考,工匠精神的文化源泉在哪里?“我们这个行业名人祖先就是鲁班,北方有很多鲁班庙,广东有没有呢?”朱秋利和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汤国华开始寻找鲁班庙,网上搜查未果,有人告诉他们有一个先师庙在沙湾,他们驱车前往走访。
“当时我们进庙里一看,先师古庙内供奉有许多鲁班手握规、矩、斧、尺的塑像,代表了当地村民从事的各种建筑行业,”朱秋利说,当时庙里冷冷清清,广东唯一的鲁班庙,作为建筑行业的人都不知道,也没有人来纪念,鲁班文化不被大家所重视,被淡忘,感觉很可惜。
了解到每年农历6月13日是鲁班诞辰日,广州市建筑遗产保护协会与村里商量,每年举办一次纪念鲁班诞辰活动。去年首届在室内举办,只有纪念仪式和评选鲁班像两项活动,今年将活动扩展到先师庙前室外广场,除传统纪念活动外,增加了广东传统建筑名匠工匠作品与沙湾当地工匠作品共同展览内容,并在室外召开纪念鲁班大会,共同表达传承鲁班文化和弘扬工匠精神;为参展18位工匠颁发荣誉证书等。
传承传统工艺,鲁班诞辰纪念活动仅仅是一个开始。2017年,三善村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黎志沛表示,作为拥有800多年历史的三善村,将籍这个机会将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下去,纪念鲁班活动将成为村里一年一度的节日——— 鲁班节。
朱秋利也提出建议,借着改造工程,可以建设一个工匠博物馆,收集全省工匠作品,以后固定在三善村展出,也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学习。
黎志沛介绍,未来计划把三善村打造成岭南古建筑工匠特色小镇,打造岭南水乡特色的旅游景点。同时将注册一间岭南古建筑公司,将本土匠人作品推向市场。打造工匠之乡,建立展览馆,传统建筑工艺、材料展示平台,交流平台。
“很多年轻人看过灰塑,但并不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有展示的平台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工艺,”沙湾名匠梁棉希望能有展示平台,充分展示建筑工艺。
而在传承方面,三善村已经开始行动。建筑工艺向来以师带徒的形式传承,从未进入学堂成为一门学科,三善村创新在学校开设灰塑等课程,从幼儿园到小学成为一门必修课,从小培养学生传统手艺。“目前看来,课程非常受小朋友欢迎。”
代表人物
沙湾名匠:梁棉
岭南古建筑、灰塑、壁画工匠
梁棉,番禺沙湾三善村人,民间艺人。父亲原是沙湾泥水匠,自小跟父亲学艺,潜心研究灰塑艺术至今已有50余年。所创作作品用于沙湾鳌山古庙、宝墨园、南粤苑、清晖园、西山庙、华南寺、顺峰公园等。在沙湾三善村设有传习工作室开展灰塑传承工作。
沙湾名匠:崔镜兴
岭南灰塑、壁画工匠
崔镜兴,自小爱好画画,曾经跟随麦英联老师学画画达4年之久;1975年跟随陈大朱师父学泥水建筑,画灯影,画草尾,雕塑花鸟。1980年至1982年在南村余荫山房跟随陈大朱学习灰塑工艺,1982年在余荫山房正式独立从事灰塑工作。他不断探索,务求精益求精,多方走访学习灰塑技艺,舍短取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无论花鸟神话、人物动物,皆惟妙惟肖、形神兼备。代表作有南村余荫山房《山水》、石碁红木街《百鸟朝凰图》等。
广东名匠:何世良
省级砖雕非遗传承人 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
何世良,番禺沙湾人,自小深受沙湾古建筑艺术熏陶,1986年初中毕业后进入木雕厂当学徒,师从木雕大师胡枝,学习广式家具雕刻和设计,掌握了传统雕刻的基本技术。后广泛考察和搜集珠三角、江南、北方等地的砖雕作品,进行临摹和研究,融各家之长。以宝墨园镇园之宝巨型砖雕彩壁《吐艳和鸣壁》成名,东莞粤晖园砖雕《百蝠晖春》是其技法成熟之作,后者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中国最大砖雕。
观察思考
古建筑行业需加大
青年人才培养
近年来,古建筑行业从退化到复兴,在汕头营造大师纪传英看来,最重要的是加大青年人的培养。
作为外地名匠代表,纪传英带来了自己的漆画作品《门神》。纪传英是营造大师,建筑作品中涵盖多种传统工艺:彩绘、泥塑、木雕、砖雕、壁画、油漆、嵌瓷,灰塑,应有尽有。“营造”最早是一个建筑学概念的词语,指的是古代建筑的施工建设。他的作品———新加坡粤海清庙维修工程获得联合国文化资产保存优异奖。
纪传英说,目前这个行业存在的不足是没能形成产业。他举例,在潮汕地区,单独做嵌瓷、泥塑、彩绘的人很多,但系统做工程的偏少,不能形成产业。原因之一是工程量比较少,以前一年都没有多少工程单。“不过近几年发生了改变,从过去一年做几百万元增长到了两三个亿。”
从事管理后的纪传英,加大了青年工匠的培养,在他的公司里,有一半工匠为青年人。建筑工艺最重要的是实践,很多知识不来自于课本,来自于实践经验,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才能成才。每年都招收大量学徒培养接班人。
古建筑这个行业慢慢会退化,青年人不喜欢从事这行业。他认为要多开展交流活动,影响比较多的人来学习,使这个行业不会被边缘化。
采写:记者 李春花 摄影:记者 梁炜培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