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又称银信,是指从清代以来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华人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寄给家乡眷属的书信和汇款凭证的合称。 2013年6月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中国广东、福建两省档案和文博机构现藏侨批16万件,其中广东收藏的侨批达15万件。
侨批是一种“银信合一”的特殊邮政载体。
侨批背后备注的符号标示了款项,只有专员知悉。
印尼著名侨领温崇涧寄回家乡的侨批。
在汕头老市区镇邦路尾,汕头西堤公园临海港而建。“永和街道”“振盛兴批局”“恒记批局”……这些汕头的老街、老铺的名字被雕刻在公园的广场内,侨批样式瓷片嵌在公园的景观墙上。西堤码头曾是广东最大的侨批集散地,百余年前,火轮船载着一封封侨批驶入,把海外侨胞对家人的眷念带回故乡。
侨批“申遗”成功后知名度上扬,征集的数量不断增多,也面临着因所有者多元致管理不规范、藏品急剧升值而资金有限等问题。
父辈留下的侨批得到了妥善留存
今年82岁的陈永泉用细长的铜钥匙扭开床边的矮柜,将家里的信件和文件拿出来见见阳光,以防受潮。矮柜是木制的,半米高,由于经常开合,铜锁被磨得锃亮。柜子是陈永泉父亲当年“过番”马来西亚后扛回来的,里面曾装着保存多年的家书和侨批(如今已捐出)。
广东是中国最大的侨省,海外5000多万华侨华人有2/3为粤籍。在广东,侨批主要散落于潮汕、江门五邑、梅州等地。
陈永泉回忆,父亲36岁回梅州结婚后再返马来西亚,在一家药材铺做帮工。“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往家里寄侨批,补贴家用。”
1935年,抗日战争爆发,通信中断,陈永泉一家再没收到过父亲的侨批。父亲也杳无音讯、生死未卜。“陈禄标家中书!”十几年后的一天,村里人跑到陈永泉家,告诉他家有侨批来了,一家人这才联系上。
“当年信封上写的是村子的旧名‘竹子莱(音)’。”陈永泉说,由于战乱等原因,乡土变迁,村名早就变了。邮差四处打听,碰巧遇到了村里的老人指路,陈永泉一家才得以收到这封珍贵的侨批。
“现在我老了,后生没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说不定一不小心就把这些东西给弄丢了。”耄耋之年,如何妥善安置父亲遗留下的侨批记忆,成了陈永泉的心病。
正当陈永泉一筹莫展时,他在报纸上看到了广东省档案馆向社会征集侨批档案的新闻。
2013年,由广东、福建两省联合推荐,国家档案局申报的《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顺利通过评审,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申遗成功。“侨批档案”也由此成为了广东诞生的首项世界记忆遗产。申遗前后,各级档案机构向民间征集侨批,其价值也越来越大。
“能进档案馆,这些侨批肯定能得到妥善的留存,也是最好的归宿。”陈永泉是“侨批”成功申遗后首批档案捐赠者之一,他把家里留藏的侨批档案都无偿捐赠给省档案局(馆),合计49件。在陈永泉捐赠的这批侨批档案中,有数封侨批的护封印、吉祥印、商号印等要件都齐全,而且年代久远,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十分珍贵。
侨批申遗成功后,被唤起记忆的不止陈永泉一人。人们捐赠侨批档案的热情高涨,不少民间藏家纷纷选择与政府部门合作。如潮汕地区的年轻收藏家李楷瀚,五邑地区的收藏家卢金富、张美生、李镜尧等,就选择与省档案局(馆)合作,合计捐赠潮汕、五邑地区侨批档案3000多件,最终建成了能够较为完整和全面反映梅州、潮汕、五邑三大侨乡海外联系史的侨批档案库。
“将有普遍性文化价值的藏品捐献给社会,是收藏家的最高目的和归宿,也是藏品能够得到最好保护、利用、服务社会的必由之路。”魏金华是梅州市侨批档案馆馆长,该馆为其个人投资筹建,从1995年至2008年,他在梅州地区搜集相关侨批档案近2万件。
在侨批档案申遗成功后,魏金华主动向广东省档案馆捐赠了侨批1606件,还先后向各级政府、博物馆等单位捐献珍贵文物、史料,目前已达万余件。
“我捐赠的侨批被装进特质的纸袋,用薄膜封好,旁边还附有简介。”受邀参观省档案局(馆)时,魏金华看到,在恒温恒湿的特藏馆内,自己捐赠的侨批按照不同历史时期被分类,整齐地陈列着。
魏金华说,自己的馆藏条件有限,一共只有450平方米,很多侨批只能放在储藏间里。如今,看到侨批的“新家”这么好,他可以放心了。
申遗成功后的4年来,省档案局(馆)通过各种渠道共征集到侨批档案7000多件,其中包括侨批封、回批封、侨信、银行汇票、出境通行证、归国证明书、汇款证明书、华侨证照、各类侨批印章等。
监管不到位易致民间盲目买卖
进入后申遗时代,侨批的历史价值逐渐为人熟知,但侨批档案的保护、传承等问题也接踵而至。
在汕头金平区外马路18号,有一家专门介绍侨批文化的侨批文物馆,该馆由汕头民间文化机构——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筹建和管理,是介绍侨批文化的第一家公共场馆。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家博物馆内侨批文物的整理和保护背后,凝聚着一群花甲老人20多年的心血。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原理事长王炜中介绍,该研究中心研究团队由政府退休工作人员和学者组成。
记者在该侨批文物馆三楼的一间房间内看到,四面墙有三面放着巨大的樟木书柜,一面墙上安装着通风扇,房间中央摆放着一台空气净化器。这里保存着研究中心自1994年来收集和整理的所有侨批原件和数字影像资料。
文物储藏间的对面,两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专注地在电脑前工作。现任侨批文物馆馆长林庆熙介绍,侨批文物馆与广东一些高校合作搭建了侨批数据库,但侨批的信息录入工作仍需由这些老人来完成。
侨批文物馆从2007年开始整理相关档案,最终整理好的侨批资料共10万件,是2013年广东侨批档案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从事侨批整理工作的老人身体大不如前,先后离开了文物馆。由于文物馆是社会组织,工资待遇不高,一直招不到合适的人来补缺。
“很多老人之前完全不懂电脑,都是现学现用。”林庆熙坦言,目前坚守在侨批文物馆的“文化义工”包括他在内只有5人,最年轻的也已年过六旬。“申遗成功后,捐赠的人多了,咨询的人也多了,很多档案送过来,老人们都得拿着放大镜看。”
除了人手短缺外,在王炜中看来,申遗成功后,侨批档案的管理监督问题更应该重视。
王炜中曾多次组织工作人员在潮汕农村进行田野调查,发现大量收藏于民间的侨批档案处于损毁、流散的危险之中。“一些潮汕的老人习惯把书信放在瓦罐里,过了这么多年,早已破损得无法辨认了。”他说。
随着知名度提高,侨批档案的“叫价”在国内外收藏品交易市场急剧上升。“有的单张价格甚至过千元,靠研究中心的力量再难收集。”王炜中坦言,因收购、抢救侨批的资金有限,出现了不少侨批的完整性被破坏、价值降低的情况。
“侨批档案越完整,收藏价值越高。”江门个人藏家罗达全坦言,“如果有民间侨批流散其他地域,或者一个家族的侨批被拆散来卖,价值会大打折扣,也不利于侨批的研究。但因为目前监管还不太到位,很容易导致民间盲目买卖。”
在侨批申遗时,罗达全曾将自己收藏的侨批供相关部门扫描归档。在扫描时,学者才发现,他们分别持有部分当地一周氏家族的侨批,同时还有几部分散落在外,无从查证。“侨批中提到家族筹钱建造碉楼,十分有研究意义。”但少了几部分,这个家族的侨批无法集合成册。
在传承参与上,由于对侨批档案的定义不够清晰,不少人只局限于对纸质档案的保护,使侨批档案保护无法形成完整的系统。
曾任《侨批研究》编辑,如今70多岁的陈胜生,因父亲是侨批局掌柜,少年时期常在十几家侨批局中玩,也曾帮人代笔写侨批。他认为,侨批文化的相关历史,只有收集像他一样的亲历者的口述才能完整,而他那代人年纪都很大了。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刘进认为,侨批档案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只是一个开始。进入后申遗时代,侨批档案还面临所有者多元致管理不规范、藏品急剧升值而资金有限、人员不专业等问题。
所有权与管理权发生冲突怎么办
如何保护、传承和进一步开发,是侨批档案申遗后亟待解决的难题。
“最简单的例子,比如民间可能因为热炒某封侨批而导致该侨批被单独售卖,但其牵连的一整套家族记忆可能就会因此而断层,最终使得该侨批的实际价值大打折扣。出现这样类似的问题,是因为管理主体与收藏主体错位。”刘进认为,侨批档案申报世界遗产工作,是由国家档案行政部门主持完成的,本应由档案管理部门负责保护管理工作,但因侨批档案原本收藏在民间,主要通过市场交易流向我省各地的博物馆、大学研究机构和图书馆、民间社团和私人,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隶属的档案馆中收藏的侨批档案数量相对较少。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缺乏法规依据,使其对档案部门之外的各类收藏主体所有的侨批档案无法依法管理。”他说。
“另一方面,广东侨批档案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不同主体对于侨批档案采取不同的管理规范和保藏模式。”经过调研,刘进发现,少数收藏于档案部门的侨批档案严格按照档案的管理规范,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记忆遗产的管理要求;文博机构收藏的侨批档案,则按照文物分类管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记忆遗产的管理要求不甚吻合;民间团体收藏的大量侨批档案,往往缺乏科学规范的保护管理和符合标准的保藏条件。
“侨批是中国国际移民的档案遗产。侨批档案是中华民族拼搏精神的体现,其中体现出的向上向善、敬老爱亲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好诠释。”省档案局(馆)相关负责人说。
为了抢救、保护和有效管理侨批档案,省档案馆于2015年成立了《广东省侨批档案保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研究与起草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推进各项工作,并由五邑大学、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协助开展《办法》编制工作。
“侨批主体多元,若要纳入管理,就需要多听取各方意见。”作为《办法》的起草人之一,刘进和起草小组成员、民间收藏家开了好几次会。
他说,《办法》起草工作组围绕侨批保护管理现状、各地收藏机构和民间人士侨批档案管理模式、民间人士收藏侨批数量及其参与侨批档案保护方式、侨批档案数据库建设等侨批保护管理的主要问题开展调研,并到江门、汕头、梅州等侨批档案主要收藏地进行现场调研考察,并听取不同的侨批档案管理主体的意见和建议。
《办法》起草之前就展开了为期一年半的调研,在充分了解到侨批保护管理的问题后,起草时才更好地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保护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比如,侨批档案的所有权与管理权问题发生冲突怎么办?《办法》拟定了“所有权不变,双重管理”的原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所有的侨批档案,其所有权受国家法律的保护,但收藏侨批档案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协助地方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侨批档案进行保护管理的义务,并接受业务指导和检查管理。”此外,侨批责任体系问题、文博机构和个人所有的侨批档案保护管理问题、保护管理经费等问题都在《办法》中有所涉及。
2017年5月,历时三年、数易其稿的《广东省侨批档案保护管理办法》进入了广东省政府规章的立法审查程序,12月,省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该办法。
得知消息后,陈永泉拍了下父亲留下的已经磨得发亮的柜子,舒心地笑了。
文/记者 李业珅 泠汐 摄影/记者 罗斌豪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