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海上丝绸之路上一段绝美的传说。
它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
它曾是一度风靡欧洲上流社会的风尚品。
为了得到它,无数外国商人趋之若鹜,不惧惊涛骇浪,漂洋过海而来,深入南中国的广州一带……
时至今日,广绣作为“三雕一彩一绣”中的代表性非遗项目,为人们熟知。作为四大绣种之一,广绣构图饱满、繁而不乱、装饰性强、色彩鲜艳、富丽堂皇,艺术价值不言而喻,品相好的广绣藏品稀缺。另一方面,广绣大师后继乏人,精品越来越难得。虽然目前在收藏拍卖市场,广绣的表现并不算亮眼,但随着政府部门的重视以及民间力量的推动,广绣的价值将被持续深挖。
广绣服装 清中期(屈汀南 藏)
挽袖广绣图案 清中期(屈汀南 藏)
广绣扇面 施沛霖 摄
陈氏广绣
广绣
壹
羊城晚报记者:广绣作为历史悠久的地方绣种,伴随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扩展,中西文化交流的持续深入,它有怎样的发展脉胳?在艺术上有什么显著特色?
白芳: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也是历两千年而不衰的贸易大港,尤其是清代的“一口通商”时期,广州是丝、瓷、茶等中国大宗传统出口商品的集散地,也是清代外销装饰艺术品加工制造的重要产地。
广绣是对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一带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与苏绣、湘绣、蜀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广绣在色彩运用和物象的表现上,融合了西洋的艺术风格,布局章法颇有油画韵味,配色协调且注重光影变化,注重强调物象的逼真和立体感,中西融合的艺术风格也是广绣独具特色之处。
屈汀南:当年广绣的渠道主要有两个,一是作为皇室的贡物,二是出口外销品。主题包括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岭南风物;丹凤朝阳、孔雀开屏等吉祥如意的题材;作为外销品广绣也有中西合璧的主题,是当时西方了解中国的窗口。
广绣构图饱满,用色亮丽,工艺精湛。在当年的中国外销品中,广绣是可以与青花瓷比肩的“中国记忆”。广绣经历了从实用、手工、到工艺,最后到美术的四个阶段,康乾时期广绣达到了工艺的高峰,而现代广绣吸取了西画的原理,注重立体感,明暗光影,将广绣的艺术性推向新的高度。
羊城晚报记者:明清时期,广绣的受欢迎程度如何?
白芳:据1913年《南洋劝业会报告》记载,清光绪二十六年(1990年),经由粤海关输出的绣品价值在白银49.7万两,“清代经粤海关出口的还有广绣外销绣画,是仿国画装裱成图轴、卷、围屏、联屏等,其中大幅绣画价格较昂贵,海关纳税要白银1.2两。”
清代广州工匠为满足海外市场对中国丝绣品的热切渴望和需求,创作出了大量融贯中西艺术风格的提花织物、手绘丝绸和刺绣丝绸,这不但促进了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丝织业的发展,中国丝绸贸易网络的确立,更重要的是中国丝绣品和生丝原料大量涌入西方社会,深受西方社会的欢迎,也刺激了欧洲丝织业织造技术的进步。
贰
羊城晚报记者:省博物馆的广绣藏品有什么重要的门类及代表性的珍品?
白芳: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广州外销丝绣品约130余件/套,主要包括成品织物、手绘丝绸和刺绣丝绸等三种品类;时间跨度为18世纪至20世纪,尤以19世纪的藏品最为丰富。馆藏清代外销广绣绣品以装饰品、日用品和服饰品为主。
装饰品方面,广东省博物馆馆藏的清广绣孔雀纹圆形座屏和清美国驻香港领事詹姆森·富勒广绣挂屏都是精品。后者款识确切,是清后期中美外交史的重要实物见证,也是一件罕见的年份可考的广绣绣品。
18世纪的欧洲,广绣被广泛地装饰在床、窗、桌、台等家居用品上。广东省博物馆馆藏的十八世纪杏黄色绸地广绣缠枝花卉纹床罩,长260厘米,宽208厘米,以杏黄色丝绸为面料,施五彩丝线彩绣缠枝花卉纹样,整件绣品浓淡相宜,富丽堂皇。
服饰品方面,披肩是欧洲女性服饰必不可少的装饰物,“1772年前后,广绣披肩在欧洲的销量达八万条,其中法国占四分之一。到1776年销售量又有所增加,仅英格兰公司一家就输入了104000条。”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各式外销披肩20余件,其中一款清米色绸地广绣百花图长披肩,长256厘米,宽63厘米,以米白色丝绸为面料,运用同色丝线以直针、斜针、续针、捆插针、扭针等多种针法绣百花图案,分内外两层装饰,工艺极其精湛。
叁
羊城晚报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广绣在踏入新的历史阶段后,呈现出怎样的特色?
陈少芳:我们的刺绣创造了广绣当代史很多个“第一”,比如第一个现代人物题材,第一张大型珠花,最长的长卷,第一个拿到国家的金杯奖之类。
在创作的时候,我很注重将重点表现的针法、技艺、绣纹、色彩统一地设计,最后检查总体效果,再去重新调整,所以比以往老旧的加工效果好得多。陈氏广绣本质上是对传统刺绣的变革。
羊城晚报记者:“陈氏广绣”有什么艺术特点?
陈少芳:最大特点就是注入岭南画派的创新精神,不断地求新求变。以前的刺绣很多固定的绣法和模式,那些刺绣方法是便于不会绣花、无美术基础的工匠,方便重复,将艺术简单化,使得容易操作。
我的做法是把它的艺术特点凸现出来,譬如绣荔枝,以前就是打几个鳞片针,打几个六角形、八角形,很机械地划分。我们绣的荔枝,利用了广绣最明显的特点,叫留水路,就是两边针绣平齐,中间留一条缝。用这个手法表现荔枝的纹路,凸显荔枝的特点。在配色方面,将荔枝颜色分成了向阳的、不向阳的,还有环境色。再比如绣小鸡,用传统针法,会绣得很平齐很滑腻,我根据自己对小鸡的认识和小鸡的结构,形成很松的绒毛的效果。
还有就是,把单一的白色丰富化,将其分为向光、背光、明暗交界面、环境色,令白色带有各种颜色的倾向色,绣白色的鹦鹉时,颜色就会很丰富。
不按以前师傅教导的固定模式在做,而是随性地发挥,一切都是以画面效果为主。总结起来就是“以画入绣”四个字。
羊城晚报记者:目前广绣的行业现状如何?现代广绣代表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屈汀南:广绣的现状是,年轻的一批人经验不足,手法不够熟悉,只能绣花脚、石脚,做不了大的作品。老一辈的广绣师傅起码要积20年的功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审美,才能绣眼神、开面、翎毛。目前能做得了精品的,在广绣行业中我认为不足10人。广绣的领域很广,高明的大师能用两丝来绣作品。试想,一股丝线有32丝,从32丝中抽出两丝,细到飘浮在空气中,可见技艺之高超。还有一笔千针,用两丝去绣起码绣一天,可想而知针有多细,要来回多少次才能铺得均匀,表现出无比细腻的质感。
与传统的广绣相比,现代的广绣技艺代表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它结合了西画、照片、美术中的光与影,将西画的原理放到了刺绣上,现代广绣大大提升了传统广绣的艺术性。
羊城晚报记者:在文化自信、工匠精神成为时代课题的当下,广绣今后的发展和活化方向有哪些?
屈汀南:我认为广绣发展的方向有两个,一是精品化、艺术品化。
有关部门主持的广绣项目,现已进入定稿阶段。广绣的两幅巨制,名为“百鸟朝凤”和“红棉花开”,由我主持创作,突出岭南文化的活泼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我们集合了25位资深广绣匠人,预计制作的时间将长达一年,2019年年中将会完成。
另一个广绣活化的方向,是设计一些衍生品,如服饰、配件,开设广绣研究班推广广绣等,事实证明,很受都市高收入人群的欢迎。
肆
羊城晚报记者:作为广绣研究者和收藏者,您觉得怎样的广绣绣品才具有收藏价值?通常从哪几个方面考量?
屈汀南:广绣作品的收藏价值首先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作品的年代必须要准确,这也是古玩行里说的“到代”;作品要上乘、优质,在当时已是非常优秀。无论是针法、绣工、构图、用色,各方面都符合广绣或粤绣的审美标准;要有完整的品相,没有什么破损。
第二方面,个人认为它要具有研究价值,包括针法、材料、染料等各方面。比如珍贵的骨螺染就是一个例子。广绣的一些配套工艺也值得研究,譬如木框有没有上螺钿,是不是老红木?甚至是不是紫檀的?这体现了整个作品的完整性。
研究价值还表现在它是否很特别,包括用线、构图、设计、物象的造型,等等。举个例子,我有一条很大的披肩,披肩的流苏多达八层,品相保持得很完整,整个构图很完美,针法丰富,用色特别,画工肯定是当时的一位艺术家,而不是普通的绣工、匠人,这就凸现了它的研究价值。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体现了这件广绣收藏品的价值。
羊城晚报记者:广绣的收藏价值体现在哪里?目前在收藏拍卖市场,广绣并不是热门的拍品,但随着传统文化升温,广绣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在未来,广绣的收藏热度是否会有提升?
陈少芳:我个人认为,我们要重新树立文化自信,令民间工艺重回传统文化的范畴,让我们的民间工艺变成一种活化石,让人们认识到以前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只要被人们重新认识,其价值必然就会体现出来。
白芳: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明清时期广州港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缩影,广绣是非遗传承的载体。因不易保存,品相完美的实物数量稀少,价格也在持续走高。
屈汀南:精品广绣在国内的收藏圈子并不大,基本好的藏品都是只进不出。广绣近年的拍卖价其实并不低,丝织品的热度也在慢慢提升。去年中,伦敦苏富比拍出一套盒装的广绣被面,总价达300多万元人民币,最后我与这张广绣被面失之交臂,只拍回了精美的外盒,它的漆、金、雕、描工艺高超,包括里面的丝织品,代表着那个时期广东外销品的最高工艺水平。
受访专家
陈少芳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荣获世界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第一届世界民间艺术最高奖“金马奖”终身荣誉称号
“陈氏广绣”奠基人,从事广绣艺术设计工作55年
白芳
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馆员,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示中心主任
2010年美国迪美博物馆、2014年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国立博物馆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的研究以及18、19世纪中国外销艺术品的文物研究与展览策展工作
屈汀南
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汀南服饰创始人
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21世纪设计大奖”、 法国颁发的“世界民俗文化奖”
多年来收藏研究中国古典服饰、广绣艺术品
文/羊城晚报记者 施沛霖 实习生 张文曦 受访者供图
(来源:《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