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工作经验交流 |
辛勤耕耘结硕果——番禺政协文史委历程回顾 |
|
|
若草
番禺政协文史委于1983年成立以来,在区委、区政府和区政协的领导关怀下,解放思想,辛勤耕耘,编纂出版了《番禺文史资料》21期和《禺山兰桂》、 《番禺书目志》,举办了《番穗港澳海外邑人诗书画家作品展览》,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和关注。省、市还在番禺召开了文史资料工作的现场会议,对《番禺文史资料》的编辑出版,给予较高的评价。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回顾25载历程,以期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一、编纂出版《番禺文史资料》
《番禺文史资料》自1984年创刊以来,本着存史育人,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宗旨至今,先后出版了21期,约260多万字。在所发表的686篇文章中,记述革命斗争的72篇,民主党派39篇,经济建设的51 篇,名胜古迹和社会生活的85篇,人物传记和事略的277篇,文、教、卫、体及其它的102篇,澳门回归的4篇,艺苑谈丛5篇,民间艺术35篇和民歌51首,民间童谣94首和弘扬番禺改革开放30年成就的21篇。从各个方面揭示了番禺的历史和今天崭新的面貌。
1、全面征集史料,充分反映番禺的历史面貌。
番禺置县,始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这历史长河中,番禺(今广州)曾是南越、南汉、南明的三朝古都,历148年。又以其南海之滨的地理环境,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随着经济贸易的往来,广州成了中外文化的融合点。尤其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殖民者的侵略,鸦片的输入,番禺首当其冲,深受其害。又因毗邻港澳,旅居海外同胞较多,西方的先进思想和科技也较早传入,因而在仇恨帝国主义侵略的同时,认识到要向西方寻求救国强国之路,深感抗争才能救国,变革方能图强。故番禺不仅是个经济发达的鱼米之乡, 同时是一个文化之乡和富有革命传统之乡。 全面征集史料,充分反映番禺的历史面貌,这是文史委编辑出版《番禺文史资料》的首要任务。
在全面征集史料中,文史委的同志,为了解番禺过去的两大手工业——晒莨业和砖瓦窑业, 何汉基以年逾古稀的羸弱之躯,深入访问昔日从事晒茛业的老工人、工商业者,追溯其源流及其演变,弄清了浩源、和隆、坤记、钟兴记等几间老字号晒茛业是这行业的鼻祖。发展至抗战前,市桥晒茛业达到60多家,年总产量达60万匹,为这行业的鼎盛时期。他还调查了制作莨布的生产流程,尤其对这行业的衰落及最终被淘汰,作了深入的调查和剖析,因而翔实地撰写了《市桥镇的晒莨手工业及其盛衰》一文,全面地揭示了这个行业的历史面貌。又如李家达撰写的《五十年来渡头砖瓦业的情况》,褚镜撰写的《解放前后禺南沙湾埠砖瓦业生产情况》两文,揭示了沙湾渡头砖瓦业具有300多年的历史,鼎盛时窑炉达90之多, 从事该业生产劳动的工人有2000多人,日常运输的木帆船百余艘。文章详细记述了砖瓦窑业生产的工种类别、燃原料的采集、运输及砖瓦埠整个行业的停产与复兴,解放后的生产与发展等等,全面地反映了这个行业的发展历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