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5线上娱乐
全文检索:
首页 文史资讯 bet365线上娱乐 党团史料 多媒体文史馆 专题文史 文史争鸣 区县文史 工作学习园地 辛亥革命
·水泡28年 “楼坚强”不倒
·阿富汗文物来华“避难”
·想还原中国人的真实故事
·“南澳II号”出水青瓷首亮相
·最伟大的英国风景画作来到中国了
·“小燕子”飞走了 艺术家王丹凤逝世
·国际古迹遗址日点燃古道文化传承火种
·名臣秀夫墓可曾葬忠骨
·文物应成为中国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远古人类在此做“时装”
·水落驿桥出
·“拱”中窥景
·惠州苏东坡祠重修后开放
·庵埠古海关 海丝新坐标
·应建专门博物馆保存展出
更多>> 
各地文史播报
最老“养老院” 藏身飞霞山?

   连日来,广东各地气温不断创新高,城市里更是闷热难耐。而在距离清远20多公里处北江河畔的飞霞山,则是一片翠木葱郁、飞泉流瀑的清凉世界。倚山而建的飞霞洞古建筑群气势巍峨,层层叠叠的楼台亭阁掩映在古木青山间,宛如世外桃源。 

  飞霞古洞始建于清朝最后一年即1911年,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远看颇有“小布达拉宫”之韵。这些曲径通幽的厢房,曾经还是清远最早的养老归隐之处。当年南番顺一带有不少妇女带着储蓄来到飞霞古洞,租得一间厢房居住,伴随着青山夕阳慢慢走完余生。 

当年养老人士居住过的青砖瓦楼。
 

当年养老人士居住过的青砖瓦楼。

  废弃的青砖瓦楼曾是养老院? 

  在通往飞霞山的北江两岸,古树参天,呈现出难得的原始生态环境。乘船靠岸,驱车进山,满眼是绿的世界,阵阵清新芬芳的空气扑面而来。“飞霞山有清远面积最大的森林覆盖率,加上山上不通机动车,林木保护得很好,空气中负离子含量十分丰富。”居住在附近的村民证实,自清末以来,到飞霞山居住养老的风气一直经久不衰,来养老的人们为北江一带的水上居民带来了传统的河鲜贩卖生意。 

  在建筑功能及风格上,飞霞洞除满足一般敬香祈福外,很大一部分是为满足养生养老而建。这里至今还保留有大量类似公寓设计的青砖瓦楼,有的两三层,有的三四层,与周边的道观或庙宇相接,但里面则隔成一间间的厢房,由幽深的风雨廊道相连。记者观察到,在一处青砖灰壁斑驳的楼房出入口,门楣上还嵌着“养性楼”的石匾,而庭院里已经是荒草萋萋。 

  一位志愿者透露说,早两年,他们还来这里探访了一位90岁的老婆婆。婆婆是“自梳女”,大家都叫她“瑞姑”。她50多岁时就来到飞霞山养老,随着岁月的流逝,记忆渐渐模糊,可依然清晰地想起那时候飞霞山香火鼎盛、游客繁多。 

  如今飞霞洞依然残存的厢房,曾经作为捐资者的养老住所。直到20世纪70年代,一些房间还住有好几位七八十岁的老妇人,早年她们是顺德的缫丝女工。清远一位文史研究者说,这里建成后,在此修道、养老的居士高峰时超过千人。这里应该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养老院。 

  “养老院”由谁创立? 

  说起飞霞洞养老住所的发起人,清远人大都还是会提到一个人:麦长天,一位爱国侨商。清末民初,飞霞独特的山水风貌和宗教传播能名扬珠三角,与北江水路的交通不无关系。游走天下的麦长天来到此地,独具慧眼,便决定在飞霞洞旁边的山岭之上兴建一座规模宏大、主殿楼高五层的殿堂,附近还建有三座精致古雅的小别墅,供麦长天自住和招待贵客。飞霞洞倚山而建,殿宇顺山势逐级叠建而上,呈三楼层、七小级的跃式结构。 

  当年,南番顺一带有不少妇女年轻时靠种桑养蚕和缫丝,一般都略有积蓄。她们捐出约一百银元加入飞霞洞,在退休时便可到那里养老。生活无着的穷人也可到飞霞洞当杂役,年纪大了便可在洞内颐养天年。麦长天就是靠这些办法集资和招募劳动力,只花了约十年时间,便在这荒芜的山岭上建起了飞霞洞古建筑群。 

  对于麦长天的身世,至今仍有传闻他就是清远当年的首富。记者经过查阅史料和走访文史研究者,得出此“麦”非彼“麦”,当年的清远首富为麦楚珍,是位有作为的民族实业家。据广东名人史料记载,麦长天(1842年-1933年),原名清扬,长天乃其道号,广东三水芦苞麦街人。他少年时流浪于广州、佛山两地,后受雇于厂、店做杂工。妻早逝,无儿女,不复娶,四处云游,足迹远及东南亚各地。20世纪30年代初,年届八旬的麦长天把海外的事务悉数交付侄儿主理,自己回到故土,隐居于飞霞洞至谢世,享寿91岁。当时的百姓为表示对他的怀念,在飞霞洞建有长天祠、长天塔。

  文、图/记者 曹菁 

(来源:《广州日报》)

总浏览量: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