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宗祠(善世堂)为广州市番禺四大古祠之一,由于年久失修,善世堂文物主体建筑破败不堪。2012年11月19日,“善世堂”修缮工作启动,同年12月9日施工队进场开工,2015年7月,修缮工程竣工。历时三年,有着近500年历史的善世堂终重现昔日古韵与风采。此项工程先后获得2016年广州市、广东省优秀建筑装饰工程奖和2017年中国建筑工程装饰奖。
善世堂占地1715平方米,由头门、仪门、中堂、祖堂组成。
中堂“善世堂”贴金木牌匾。
祠堂里的浮雕。
广州番禺石楼陈氏宗祠(善世堂)。
祠堂头门墙上由双色水磨砖砌成的实心窗。
在祠堂里,栋梁上的木雕刻保存完好。
古祠今昔
昔日: 残砖破瓦 蝙蝠筑巢
修复前,记者曾造访过善世堂,当时它仅存主体建筑。祠堂里面杂草丛生,一片残砖废瓦,有的院墙已经被推倒。一些柱子周围布满蝙蝠的粪便,蝙蝠在这里造窝。每逢落雨,祠堂就如同水瓜棚,多处漏雨。看着祠堂日渐破败,村民表示很心痛。
善世堂俗称大祠堂,是奉祀东晋建国大将军陈玄德及石楼陈族六世祖陈道明之祖祠。该祠建筑宏伟壮观,雕梁画栋,木雕、石雕、砖雕、灰塑图案工艺精细,各种人物、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皆栩栩如生。因此善世堂被民间爱好者惊叹为“东方巴洛克”。
有村民告诉记者,祠堂最大的劫难是1939年日寇飞机的轰炸。他们原本想轰炸石楼,幸好炸弹落飞了,只斜击到善世堂的东墙,整个祠堂还能保存下来。
在历史发展中,善世堂经历了很多功能变迁。1959年改成农业机械中学,后来,木构件等被村民拆下来用作犁田工具,石雕、砖雕等遗失。后来,这家古祠又先后被用作织布厂、服装厂、打绳织席厂等厂房。
今日: 气派辉煌 古韵横生
日前,记者再度探访善世堂。乘番92路公交车在石楼牌坊下车,经村人指点,很快找到善世堂。厚重大门上方匾额写着“陈氏宗祠”,头门两侧墙上是双色水磨砖砌成的假露窗,此装饰手法在广东祠堂中很少见。
据介绍,该装饰既符合头门正面墙体不透风的规矩,又采用介砖拼花,破了纯青灰色墙体的“呆气”,让人观感耳目一新。两位老者在门内安静地坐着,一人翻查旧资料,一人闭目养神。
据了解,善世堂占地1715平方米,由头门、仪门、中堂、祖堂组成。祠堂最气派的地方要数仪门了。仪门,即礼仪之门,是进入头门后的第二重门,能显示家势和威仪。此座仪门为庑殿式屋顶结构,白砂岩石砌筑,石雕繁复精美。牌坊正面书“六传光范”,后刻“星聚一庭”,寓意石楼陈族人才辈出,灿若星辰,济济一堂。进了仪门,两旁有两株古树,一棵120岁的桂花树,一棵为200岁的罗汉松。
再往里走,就是中堂,上悬“善世堂”贴金木牌匾,为抗倭名将戚继光所题写。中堂屋脊很特别,龙船脊两端有“鳌鱼吞脊”的脊饰,此装饰样态在广东祠堂也是独有的。位于中堂与祖堂之间的两侧拖廊跨度超过8.8米,中间没有柱子承托。这是省内唯一如此大跨度的拖廊。最后是祖堂,也称后寝,供奉着祖先牌位,是承载古老家族历史和宗族情感的地方。
修缮故事
鸭屎石无产地记录
靠收购旧石材补缺
善世堂的建造材料几乎囊括了广府地区明清时期传统材料,甚至还囊括了岭南地区营造“滞后性”明清之前的传统材料。据善世堂修缮工程施工的负责人欧阳仑介绍,善世堂主要用到鸭屎石、红砂岩、青石、花岗石等5种石材,这说明祠堂在历代都有修缮。其中,鸭屎石主要用于祠堂石柱、地面等位置。
“红砂岩可以在番禺莲花山和东莞石排燕岭找到。而鸭屎石的产地记录则连文字记载都没有。”欧阳仑说,十多年前,广州地质勘查大队曾在佛山三水坑口发现过鸭屎石,但我们去找的时候却没有找到。针对这一问题,欧阳仑团队在修缮过程中采用收购旧材料、大料改小料两种方式解决。“鸭屎石在清朝早期建筑中较常见,可通过收购获得此类石材。”
此外,在补充或更换旧构件方面,尽可能采用与该项目区域或邻近同时期、同类型历史建筑旧构件,从工艺风格、质地、尺寸大小、颜色等方面进行收集与筛选旧构件。对收集不到的旧构件,采用传统工艺、传统材料制作,对一直沿用古法制作的生产厂家进行预先订制、采购,并依法依规报批各方组织论证,并得到报批允许后才实施使用。
非遗传承人坐镇指导
组建专业工匠班
施工团队组织了灰塑、木雕、砖雕传承人班组及工艺水平上乘的技术工人实施作业。灰塑在善世堂中随处可见,如仪门灰塑狮子、正脊卷草纹、天井间墙灰塑正脊等。施工团队邀请到了灰塑非遗传承人、木雕名匠、石雕名匠以及省内熟悉古建筑施工的水工班组,组建起一支专业工匠班。
据欧阳仑介绍,团队对待旧构件采用“慎重”的施工方法,施工过程中对旧构件进行包裹保护;尤其对于特征性的广府灰塑龙船脊式构件,在维修过程中采用抬升的施工方法,比较原真性地保留了个性化的善世堂脊式形制、图案、工艺历史信息。
修缮记
全面“体检” 修旧如故
善世堂修缮工程持续三年之久。2012年12月9日开工,2015年7月1日竣工,2016年1月3日一次性通过专家验收,并于2017年经过安全、工艺等方面的专家评审。
在修缮工程开始之前,文物保护专家程建军教授带领修缮设计团队对善世堂进行了全面“体检”。
经检测,发现善世堂在修缮前存在很多问题。如咸水石、红砂岩地面风化、酥碱,地面出现不均匀沉降,第三进灰沙地面后期改为瓷砖地面;院子围墙坍塌、破损,部分基础出现沉降,第二进左右山墙和第三进后墙出现开裂,墙体后期刷白灰水。第三进左山墙后期开窗户;梁架部分糟朽、开裂,油漆脱落,部分斗拱、雀替缺失;屋面部分裹灰脱落,瓦片碎裂。屋面出现下垂,部分勾头、滴水缺失;仪门(牌坊)坍塌,月台栏杆缺失;部分装修装饰构件缺失。
据介绍,勘察测绘时,工作人员除了按文物修缮勘察的实地现场手绘草图测量的方式外,还使用徕卡三维激光扫描仪相结合的办法对本建筑进行全面的测量。
善世堂修缮工程施工负责人欧阳仑说,善世堂修缮设计保证文物安全,尊重文物建筑的特性和空间感,遵循文物“修旧如故”的要求。如广府祠堂建筑中采用了‘三雕一塑’广府传统的工艺,在修缮过程中,就用本土工艺修复它。不影响结构和安全的原有构件保持现状,对于残损的结构构件及功能构件,详细考证后进行复原。对于残缺的建筑装饰部分,视情况而定:若残存部分能体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且不影响结构和安全,则保留或只做简单的加固;若装饰部分的缺失影响到建筑的整体效果,根据现状可以复原的则对其进行修复。
欧阳仑介绍说,施工过程中,团队尊重文物本体的历史信息,在拆卸构件前,仔细复核各个细部的客观现存尺寸,并依规报各方同意后才实施,较真实地保留文物本体的历史信息,较好地做到修旧如故。
此外,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不断有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捐赠给善世堂,清代时期的旧相片,包括有头门、牌坊、月台、栏杆、中堂等旧相片。这些古祠堂“生命信息档案”让修缮设计及修缮施工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及充实文物的真实性。
复原一座门:
石柱内植入钢筋笼 复原仪门经住台风考验
“善世堂仪门最大特点是四条石柱均不直上屋顶,这在广府祠堂建筑的仪门中独树一帜,显得高大巍峨,威仪棣棣,但1971年夏天一场超级台风把仪门屋顶掀翻,非常遗憾。”欧阳仑说。
如何在保证文物安全前提下完成复建仪门呢?欧阳仑和他的工作团队费了很大工夫,他告诉记者,修复团队采用了石柱抽蕊通孔石柱内置钢管钢筋笼构造的加固方法。欧阳仑解释说,设计方案在驼峰、斗栱位置内部竖向增加钢筋,在石柱顶端和木梁下增加钢管和槽钢,使仪门在结构上起到加固作用,更具有稳定性,保证了文物安全,修复后将保留原来形制不变,又能抵御高级别的台风和地震。欧阳仑自豪地告诉记者,项目实施以来,复原的仪门已经历四场八级台风以上的考验。
记者了解到,在修复前,仪门尚存石基台座石构件、抱鼓石、额枋等旧构件。旧的石构件有鸭屎石、红砂岩、青石、花岗石四类材质,说明在清代曾多次维修。这些也成为修复的重要材料来源。欧阳仑还表示,仪门两侧的砖雕花窗,在修复当中也在周边收集相近时期的旧砖雕花窗进行安装修饰,保持良好的观感效果。
带动修缮潮:
周边村庄11座古建筑要修缮
2016年1月3日,善世堂修缮工程一次性通过专家验收合格。此项工程解决了石楼陈氏宗祠(善世堂)因年久失修及台风灾害而出现的问题,拆除了后期加建的构筑物,恢复了原有建筑形制,保存并传承了岭南广府传统建筑“三雕一塑”的工艺艺术。欧阳仑介绍,该修缮工程让周边村庄兴起修缮古建筑的热潮。自2015年起,带动周边村庄修缮保护古建筑十一座。
此外,该修缮工程的开展过程中,还引发了社会各界寻找善世堂后寝原神楼的热情。据了解,善世堂后寝神楼曾于1964参加广东民间工艺馆的全省文物展览,之后便拆卸装入原来的8个大长木箱中,存放在陈家祠后西厅库房,被世人遗忘。2015年底,善世堂后寝原神楼重新在库房搬出,经过工作人员一个多月的摸索与安装,于当年12月28日隆重公开展出,让世人一睹这个35平方米的二进金木雕大神楼的昔日金碧辉煌。
据介绍,该木雕神楼成为广府地区研究清代神楼形制、工艺的典范精品实例,也将是广东省工艺馆日后展示的珍贵物品。
小资料:善世堂
善世堂(陈氏宗祠)位于番禺区石楼镇石一村德星大街14号。该祠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年~1520年),距今498年,比陈家祠的历史还要久远,是广州现存最古老的陈氏祠堂。
文/记者 肖桂来 图/广记者 邱伟荣
(来源:《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