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5线上娱乐
全文检索:
首页 文史资讯 bet365线上娱乐 党团史料 多媒体文史馆 专题文史 文史争鸣 区县文史 工作学习园地 辛亥革命
·蒋介石与他的假想之敌胡适
·从“国民性改造”看孙中山的德育观
·北京:孙中山革命抵达之处
·澳门:孙中山走向世界的第一站
·孙中山民主共和思想的来源
·珠岸两度挂帅 广州三建政权
·孙中山为什么被称为“孙大炮”
·徐树铮杀陆建章:法治缺乏时代的对抗
·1913官方禁止过大年
·广州1914:让政府头疼不已的暗杀
·胡瑛指挥的护国战争湘西首捷
·东征棉湖之战 攸关黄埔生死
·北伐反帝反军阀“土豪劣绅”“反革命”等词登台扬名
·黄兴改名背后的政治抱负
·袁世凯半推半就当“皇帝”
更多>> 
辛亥风云
从“国民性改造”看孙中山的德育观
曾荔枝

  一、孙中山德育观的形成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列强入侵以来,中国遭受一次又一次的侵略、屈辱和压迫,民族危机日重。这期间,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展戊戌维新,再到资产阶级革命派效仿西方的政治制度建立民国政府,一系列救亡图存活动充满坎坷。在对西方的器物、制度层面的学习失败后,20世纪初,中国许多仁人志士转向思想文化层面,反思和批判数千年封建专制统治造就的国民劣根性,试图通过国民性的改造,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一批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如梁启超、章太炎、陈独秀等指出国民性格中保守、狭隘、闭塞、缺乏理性、奴性、自私自利,缺乏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和社会的公德等方面的群族弱点阻碍了中国政治实现民主共和的进步。

  出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孙中山在青少年时期便立志改良祖国,拯救同胞,在领导辛亥革命创建民国后国内依然动荡不堪,及至开展国共合作,随着革命实践的深入,孙中山先生的德育思想经过了一个从萌芽、发展到最终确立的阶段。在遭受了二次革命、两次护法运动等革命的失败后,孙中山感慨:“一国之趋势,为万众人心理所造成,若其势已成,则断非一二因利乘便之人之智力所可转移也。”民国初年共和国命运动乱,孙中山越发认识到国民性改造的重要性,“人心就是立国的大根本”,晚年的孙中山则更重视并多次提到改造整个国民社会心理的重要性。

  二、孙中山德育观的主要内容

  作为革命家,孙中山首先从革命和国家的角度去思考、关注国民德育问题。在革命实践尤其是经历系列的革命挫折后,孙中山清楚地意识到国民的程度、国民素质状态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密切相关,并希冀以“注重体育、智育、德育三项,改良人类来救国”。从内容上来看,孙中山德育思想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

  “国民须人人有爱国心”,孙中山非常重视对国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并通过革命实践、报刊宣传等改造国人心态,唤醒国人的爱国热情和行动。“当把从前之奴隶性质,尽数抛却,各具一种爱国心,将国家一切事件,群策群力,尽心办理,万不能视国家事为分外事。能如是,中国前途,自有莫大之希望。”“以革命开民智”,孙中山锲而不舍的领导资产阶段革命,革命战士用鲜血和牺牲换取民族独立和社会民主。在孙中山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革命派创办的报刊有120多种,其中日报60多种,期刊50多种,发行数最高时达2万多份。革命舆论向国人敲响了民族生死存亡的警钟,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在理想教育方面,孙中山倡导人们立志“做大事”,而不是汲于“做大官”。孙中山认为“做大官”的志向是“旧思想的立志”,其目的是“专注重发达个人”、“为个人谋幸福”;而立志“做大事”则“为大家谋幸福”,“有一种具体结果,贡献到人类,便是一件很大的事。”如何树立正确的政治理想呢,孙中山认为“第一,学生须要明白中国地位,第二,学生须要认定自己责任。能了解于斯二者,然后可与言志。”孙中山希望青年学生能立志“救贫救弱”,用革命行动把落后动荡的国家变为独立自主、富强文明的中国。

  对于道德教育,孙中山提出“有道德始有国家,有道德始成世界”,他主张以人格强国,而道德的提升即是人格进化的最重要标准。在对照西方文明时,孙中山认为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核心即是道德精神。孙中山希冀构建近代道德规范,用“天下为公”的革命理想培育国民的公德心,号召人们为国家独立、为同胞福祉服务。在公开的演讲中,孙中山将黄花岗烈士舍身取义的精神解释为崇高人格,宣扬“这种替众人来服务的新道德,就是世界道德的新潮流。烈士有许多是有本领学问的人,他们舍身救国,视死如归,为众人来服务的那种道德观念,就是感受了这种新道德的潮流”,号召国人学习黄花岗烈士的牺牲精神和崇高人格。

  三、孙中山国民德育改造观的启示

  孙中山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对国民性的认识从最初的过于乐观到深刻认知现状,1918年,孙中山在总结民主革命奋斗30余年屡遭失败的教训时,清楚地认识到国家的根基是建筑在国人思想之上,“国家之兴亡,政治之隆污,系乎人心之振糜”。孙中山的德育观融合了中西方道德文明特点,富有时代性、民族性、继承性等鲜明特点。孙中山认为没有道德,国家就不能生存,中国若要永远屹立于世,必须以道德为基础,惟有维持高的道德标准,国家才有希望置于不坠,长治久安。

  孙中山先生特别强调通过德育教育来实现对国民素养的提升,并通过公开演讲、创办报刊等途径反复开展阐释和宣传。周恩来曾说:“中国人民崇敬孙中山先生,首先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是为我们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终身的战士。”(《人民日报》1955年3月13日)

  ◎曾荔枝,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师。

(来源:《南方都市报》)

总浏览量: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