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作事无它,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逝,时人作挽联寄哀思。直至生命中最后的七年,孙中山依然为革命奔走,屡败屡战,坚忍一心。坐落在广州珠江南岸的大元帅府,其间两度成为孙中山晚年的革命大本营。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
这两栋前身为水泥厂的黄色建筑虽只占弹丸之地,却是历史风云际会所在,见证了护法运动的挫败、民主革命的策源。组织北伐,改组国民党,确立国共合作,筹建黄埔军校、广东大学……这些载入史册的决定均在此地实施。
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之际,我们重访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他的丰富遗产依然闪烁着时代的光芒。
1917年:一次护法 任大元帅
广州市珠江南岸,矗立着两栋黄色的三层大楼和一座庄严的门楼,门楼上书“大元帅府”四个大字,临江而立,威风凛凛。这里便是依托大元帅府旧址建设的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三个月后被迫让位于袁世凯。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段祺瑞把持北京政府,但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开国会。由孙中山一手打造的民主共和之路严重受阻。
《临时约法》是1912年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时所制定的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如听任《临时约法》废弃,“则数十年革命事业的成绩,固全被推翻,而将来国家根本之宪法,亦无从制定,国本动摇,大乱不已。”
1917年7月,孙中山率领一部分北伐海军南下广州,在如今烈士陵园内的广东省议会召开国会非常会议,成立与北洋军阀对峙的护法军政府,拉开了护法运动的帷幕。1917年9月1日,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
建府“河南” 士敏土厂
穿过帅府门楼和一段麻石板铺就的路面,便进入到府内官邸的北楼和南楼。两座大楼均为三层券拱的外廊式建筑,朱门白拱,黄墙青檐,既有浓郁的欧式建筑风情,又融合了岭南骑楼的风格。在成为帅府前,这里曾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士敏土厂(士敏土是英文“水泥”的音译)。士敏土厂办公楼为何会被孙中山相中,两度成为大元帅府?
大元帅府纪念馆副馆长朱晓秋道出了来龙去脉:始建于1907年的官办广东士敏土厂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产物,是当时全国第二、南方最大的水泥厂,帅府现存南北楼两栋建筑就是士敏土厂的办公楼。
孙中山最终将府址选在士敏土厂办公楼,一是安全,河南(今海珠区)由支持孙中山的李福林所控制,珠江有服从孙中山的海军军舰停泊;二是便利,帅府距城区仅一江之隔,正门面对石涌口码头,孙中山出入皆以船代步。
军阀排挤 护法失败
护法军政府虽然建立起来了,但孙中山却面临重重困难:滇、桂军阀的专横跋扈、各为其谋,让孙中山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困境,矛盾激化时甚至酿成武装冲突,孙中山曾两次计划炮击督军署;另一方面,财政竭蹶,让孙中山苦心支撑的军政府内部也发生了动摇。
“有军才有权”,在滇、桂军阀的威逼下,孙中山逐渐认识到这一残酷现实。1917年12月初,经历3个多月的艰难交涉,他终于建立起一支约有8000人的军队,但因不能驻在广州,只能“护法援闽”,史称“援闽粤军”。
1918年4月10日,在桂系、滇系和政学系的操纵下,国会非常会议通过改组军政府的《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修正案》把军政府大元帅制改为总裁合议制,进一步剥夺了孙中山的职权,使他无立足之地,第一次护法运动以失败而告终。
愤怒至极的孙中山于5月辞去海陆军大元帅离开广州。他在辞职通电中痛斥南北军阀:“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于法律及民意之下。”
1922年:二次护法 壮志未酬
1920年秋,援闽粤军陈炯明部下邓仲元、何贯中等将领平叛桂系军阀莫新荣,收复广州。1920年底,孙中山重回广州。1921年5月5日,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设总统府于广州观音山麓。
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中华民国政府进行了征讨桂系军阀、北伐等军事活动。但陈炯明不愿支持孙中山武力北伐、统一中国的主张,于1922年6月16日发动武装叛乱,围攻总统府。孙中山虽幸免于难,但在8月被迫再次离开广东。第二次护法运动又以失败告终。
在离粤赴沪的英国军舰上,孙中山回首数十年革命生涯,先是四处奔波大声疾呼的革命先行者,后意气风发就任临时大总统,再成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共和捍卫者。而眼前,“天下为公”壮志未酬,军阀乱世民不聊生。他要捍卫共和的根基,要坚持民权的理念,不惜以一人之志与混世之污浊抗衡。
1923年:重建帅府 国民革命
1922年8月,孙中山因陈炯明“六一六兵变”离粤,在反思失败的原因后他认为,革命必须有所“凭借”;而“欲得凭借,则非恢复广东不可”。1923年2月,孙中山在驱逐陈炯明叛军后重返广州,建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就任大元帅,帅府大本营再次设于广东士敏土厂。这是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也是最重要的一次。
此时,距离孙中山在广州第一次发动武装起义已过去了28个年头。回顾数十年的革命生涯,孙中山的革命治国思想日臻成熟。他决定放弃“护法”的旗帜,而是成立自己的政权,训练自己的武装。
据朱晓秋介绍,虽然大本营实际控制区域不广,但在孙中山看来,大元帅府是一个国家政权。大元帅大本营既是军事行营,也是具有内政、外交职能的政权机关,在建立初期便下设了总参议、参谋长、秘书处、法制局、审计局、内政局、财政局、建设部、外交部等机构,“有如一个全国性的政府”,在内政外交上实践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主张。
对内,以孙中山为首的大本营计划引进外资,发展实业,提倡开垦荒地。同时改革吏治、改造社会。在发展教育方面,孙中山从1924年1月27日起,即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期间,便每个星期天在高等师范学校讲演“三民主义”,共达16次。同年5月,大本营将国立高等师范、广东法科大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为国立广东大学,孙中山亲笔题书训词。对外,大本营于1923年下半年进行了收回粤海关“关余”的斗争,最终迫使列强作出让步,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罕见的强硬外交。
1924年:国共合作 开拓新局
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让孙中山受到革命生涯中最沉重的打击。在反思中,他逐渐意识到国民党的局限,思想和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1923年1月26日,孙中山发表了《孙文越飞宣言》,确立了联俄容共的政策。对国民党的改组酝酿于上海,真正实施则是在孙中山于广州重组大元帅府之后。
10月16日,孙中山召集出席国民党会议的代表共百余人,在大元帅府右侧的大草坪开会,并发表了《过去党务失败之原因》演讲。10月19日,孙中山委任廖仲恺、汪精卫、张继、戴季陶、李大钊为国民党改组委员。
1924年1月20日~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礼堂(今文明路中国国民党一大旧址纪念馆)举行。大会所成立的宣言、党务、宣传、章程4个审查委员会,均有共产党员参加。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确立,大元帅大本营也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舞台上。
国民党一大后,国共建立了统一战线,还合作创办了黄埔军校和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农讲所第一届学院毕业典礼上,孙中山表示“国民党这次改组,要加入农民运动,就是要以农民为基础。”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是孙中山总结一生经验之后的重要举措。第一次国共合作成为新的革命高潮的起点,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国民革命的形式蓬勃发展。
20世纪20年代:父子矢志 建设广州
孙中山早年曾多次游历香港和欧美各国,对城市近代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香港读书期间,“暇时辄闲步市街,见其秩序整齐,建筑闳美。”故在考虑中国建设事业时,尤其注重城市发展问题。
1918年离粤居沪期间,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充分肯定了广州的地位,称它“不仅是中国南部之商业中心,亦为通中国最大之都市,迄于近世,广州实太平洋岸最大都市也,亚洲之商业中心也。”随后更大胆地、有前瞻性地提出“改良广州为一世界港口”、“宜居花园式都市”等规划设想,同时设想“新建之广州市,应跨有黄埔与佛山”。
然而,20世纪初期,频繁的战事、动荡的政局,使建设广州、发展经济成为一种奢望。1917年至1925年期间,孙中山在广州三次建立革命政权,虽然政局尚不稳定,但他建设广州的理想在其长子孙科的积极响应下,逐步得到实践,由此开启广州近代化的先河。
1918年10月,广州第一个近代意义上的城市行政机关——市政公所正式成立。1920年底,孙中山再次回粤建立革命政权,此时孙科感到市政公所规划不全,建议另建新制,组织一个现代化都市的市政系统,并连夜草拟了《广州市暂行条例》,确立了城乡分治、市长为一市之代表等原则。12月23日,《条例》正式颁布,开创了近代中国的市政制度先河。《条例》中首创的“公安”、“公用”两局名称,后来广被各市所沿用。
当时,广州因常年处于军阀争夺之中,满目疮痍,经费奇缺。就任市长的孙科筹措市政建设经费,开始筑路浚渠拓宽街道、整治环境建设公园,强化治安整顿风纪和新设学校。
在教育方面,孙科设置的“市民大学”不限学历年龄皆可报名入学,授课者均为名重一时的学者名士,此外还设立了专为聋哑人、盲人开设的学校。
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城市中,广州是第一个由中国人主持规划市政建设并取得成就的大城市。孙氏父子对广州进行的设想、改革和建设,使它逐渐具备了现代城市的雏形,成为当时的“模范城市”。
万件藏品 帅府流芳
随着孙中山1924年离粤北上、1925年病逝,大元帅府也于1925年6月成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至此,大元帅大本营正式退出了政治舞台。百年后的今天,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已变身成为连接海峡两岸、世界华人的纽带。据朱晓秋介绍,1998年建馆,2000年开放,馆藏文物从2009年的400多件积累到如今过万件,九成以上的文物来自于捐赠,不乏当年叱咤风云的帅府名人后代捐赠的珍贵史料。
“出于种种原因,国民党早期人物的研究在两岸都不深入。而大元帅府,恰好见证了这些人物在政治舞台上最辉煌的时期,见证了从帅府到国府这段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收集这些文物,研究这段历史,展示那个时代,便是大元帅府纪念馆的当今意义。”朱晓秋说。
明日预告
在广州市区东南一隅,面积仅约8平方公里的长洲岛上,大名鼎鼎的“陆军军官学校”曾经坐落于此,而它有个更为人所熟知的简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新型陆军军官学校。这里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发源地之一,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产物和见证;她哺育出来的一代叱咤风云人物,半个世纪以来左右着中国现代历史乃至世界格局。
1938年,广州沦陷前,黄埔军校旧址被日本飞机炸毁。1996年,按照“原位、原尺寸、原面貌”,黄埔军校校本部经过10年发掘考证重建。不少老“黄埔”同学重返母校,故地重游,已近期颐之年的老人们感慨万千,继承中山先生“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夙愿,也成为他们一生为之不懈努力的目标。
撰文/记者方晴 摄影/记者廖雪明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