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5线上娱乐
全文检索:
首页 文史资讯 bet365线上娱乐 党团史料 多媒体文史馆 专题文史 文史争鸣 区县文史 工作学习园地 辛亥革命
·孙中山有无诗作考析
·从孙中山纪念币说到孙中山故居保护
·殷殷黄埔情 拳拳报国心
·三省咽喉韶关站北伐誓师声犹在
·从日藏秘档看孙中山的重要预言
·“有学问的革命家”
·“孙中山致函那夏理”考辨
·《孙中山与美国特展》开展
·孙中山与艾迪合影的时间和地点
·一封遗书揭开百年前刺杀案
·孙中山戎装照时间考
·孙中山为黎民伟题“天下为公”考
·南洋名医:卖厂卖店助革命
·广东绅商自保并非滑头
·孙文唯一存世声音南堤录制
更多>> 
辛亥文物
广东绅商自保并非滑头
专家认为,广东和平光复既是民心所向,也维护了社会稳定,是积极的

  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湖北的独立,把辛亥革命推向高潮。作为辛亥革命策源地的广东,虽然经历了多次武装起义,但其独立却是较晚的。1911年11月1日,上海《民立报》刊发了“粤省士绅开大会议决三事”的消息(左上图,郑迅摄),同时又刊发名为《广东之滑头自保》的文章,详细报道绅商大会情况。绅商联手两广总督张鸣岐,“以武昌为鉴”,主动独立以拒革命。

 

在两广总督张鸣岐的授意下,1911年10月25日,江孔殷(左)、邓华

熙(中)、梁鼎芬(右)等人在广州西关文澜书院召开广东各界维持公

安会议,宣布“自保”   广东光复前夕,梁鼎芬为安定人心而发布的

大字报

1911年11月1日,同盟会会员陈炯明、邓铿在惠州淡水率众起义。广州

周边的一系列起义,有力促进了省城广州的和平光复。图为当时惠州城

如今的榨粉街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资料照片) 邓毅富 摄

  然而,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吉奎认为,绅商各界的和平独立诉求,恰恰代表的是当时民意所向。在各阶层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广东兵不血刃,全省光复,维护了社会稳定,这是积极的。当然,由于是和平独立,旧势力未被摧毁,也为后来政局的反复埋下了伏笔。

  绅商诉求代表民心所向

  辛亥史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湖北率先独立,各省纷纷响应,清王朝崩溃趋势日趋明朗。广东各界人士闻风而动,革命党加紧部署,一面发动各地民军围攻广州,同时也不排除和平独立的努力。以立宪派为主导的绅商阶级“图谋公安”,使广东“免丧乱痛苦”,频频集会,思谋对策。

  羊城晚报:武昌起义后,南方多省纷纷独立,辛亥革命策源地的广东,闹独立却在其他几省之后,这是为什么?

  李吉奎:武昌起义发动后,最先响应的是长沙,随后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动起来了,唯有广东未动。未动的原因,一是黄花岗起义刚被镇压不到半年,老百姓对刀光剑影充满恐惧,不愿意动乱;二是绅商们也不希望动乱。广州最繁华的地方是西关一带,如果西关一打仗,广州就毁了,商家不愿看到这种局面出现。

  羊城晚报:如何看待绅商们求和平、避革命的诉求?

  李吉奎:这些是绅商的诉求,其实也正代表了老百姓的诉求。老百姓任何时候都处于弱势,人多但没有话语权。当时能代百姓发声的是广东九大善堂。“自保安民”运动中,就能看到这种力量的作用。那时善堂和红十字会有关系,但善堂是地方士绅搞的。处理恤孤、收殓街头遗尸、赈灾救灾等,百姓和商家给善堂捐钱,很多社会上的麻烦事善堂代替政府去解决。

  旧势力改旗易帜求共和

  辛亥史记:武昌起义后,广东政局动荡,革命党策动水师提督李准反正,总督张鸣岐空前孤立,广东当局处境极其艰难。在这种形势下,广州绅商积极筹划应变对策,邓华熙、梁鼎芬、江孔殷等领袖人物都表示,广东局面不能走武昌的道路,他们议定的办法是“改良政治,以阻民国独立”,以“保全广东大局”,同时派人去香港跟革命党联系。

  羊城晚报:面对危局,虽然绅商们提出了安民自保的政改诉求,但并没能通过张鸣岐直接促成独立,为什么?

  李吉奎:两广总督张鸣岐为求自保,在是否独立问题上拿不定主意,犹豫观望。这里还有个小故事:当年10月29日,绅商们还未开完会,有人就拿一面白旗上书“广东民团独立”,去街上跑着高喊“广东独立了!”听到这一嗓子,很多百姓就开始放鞭炮、敲锣打鼓,传单纷飞,道为之塞。张鸣岐一听不对,就派警察镇压闹事者。

  11月1日,梁鼎芬看到城里太乱,感到形势不妙,就用他的名字撰写了四个布告做成牌子,叫人去站街,告诉街上的人,不要着急害怕。然而,他没料到逃亡风潮已不可阻挡。清政府让梁鼎芬出来帮李准维持局面,梁鼎芬不敢干,也选择了逃亡,先逃到香港再到上海。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小细节:11月9日广东光复后需要升旗,但当时没人知道革命党的旗帜是什么样,刚好曾担任广东清乡总办的江孔殷在顺德带队剿匪时缴获一面革命党的青天白日旗,当时就当战利品拿回家,没料到这时派上了用场。张鸣岐见大势已去,咨议局宣布广东独立时,推举他为都督,但他不敢就职,连夜潜逃香港。

  绅商疏通避免满汉冲突

  辛亥史记:梁鼎芬在10月25日的大会发言中说:“广东者广东人之广东……现因邻省乱耗,吾粤既有改良政治之动机,若乘此扫除一切秕政,则革党不能祸我广东,且有造福我广东……”江孔殷发言中说:“无论满人汉人、本省人外省人、中国人外国人,凡在我广东者,皆可享受共和平等之福,何乐不为。”

  羊城晚报:面对当时局势,广东商会和善堂首先出头集会,当时他们总的思想是什么?怎样看待这种想法?

  李吉奎:邓华熙、梁鼎芬、江孔殷跟其他商会、善堂领袖们,总的思想就是“以武昌为鉴,地方不可糜烂”。对此,过去研究历史的学者们,大多认为绅商们是从保护自身利益角度提出的。我个人不这么认为:这个思想表达了民意、反映了民情,期望社会稳定,避免战乱,应该肯定。根据记载,11月5日,同盟会南方支部胡汉民他们以“军政府南方都督”名义刊发布告,表示“果能不流血”而使革命成功,乃是“军政府之所大愿”。广州的革命党,如朱执信、陈景华等人,也与江孔殷策划“和平独立”。可见,“和平独立”是广州绅革双方共同的希望。

  羊城晚报:如何看待绅商阶级在这段历史上的作用?

  李吉奎:应该说广东没有发生满汉冲突,跟商会、善堂、地方绅士们出面联络,跟革命党疏通有很大关系。因此,我认为,应该给绅商们的努力以客观的评价,虽然他们主要从保护自己的利益出发力促和平独立,但广东光复过程中避免了战乱,确实保持了社会稳定,这种影响是积极的。

  和平独立并非滑头自保

  辛亥史记:1911年10月29日,各大善堂等省城团体在爱育善堂再次集会,会议决议认为,“旧日专制政府政治势力已失,共和政府势力已成”,决定派代表到香港向革命党“直接宣达意见”。门口高悬“广东独立”大旗,群众上街游行,高呼“独立万岁”,不约而至者两万余人。沿街龙旗,皆被人扯去。

  羊城晚报:广东独立中没有发生流血冲突,但有些史料将广东安民自保称为“滑头自保”,这个怎么看?

  李吉奎:我认为不存在“滑头自保”。清王朝已走到尽头,绅商力促新旧政权平稳过渡,避免造成社会动乱。孙中山也说过,革命这种暴烈的事使国家大伤元气,是不能经常发生的。现在很多历史书都写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社会风潮正处于极左期,观点有失偏颇,不够公正。比方说,民国初期主持省政的陈炯明就做了很多好事,如严禁烟赌斗盗,毫不手软,但史书上的陈炯明却基本是反面人物。我认为这不准确。我相信,随着时间推移,公正的、符合历史事实的叙述会越来越多。作为研究历史的人,应该站在中性的立场,还历史一个公道。

  延伸阅读

  梁鼎芬写大字报安民

  广州黄花岗起义,令在广东的清廷官员惶惶不可终日。武昌事起,各省纷纷独立,人心向背已昭然若揭。

  1911年10月25日,广州各大团体协商广东独立事宜,选出邓华熙为主席,梁鼎芬任副主席。梁鼎芬即席发言:“保全广东,非个人可以保全,当合千万人之力以保之,并合千万人之心为一心以保之。广东者广东人之广东,官代管治而已,官之良者赞成之,其不良者则去之,官力所不能逮者协助之。今革命党所持主义,在改良政治耳。政治若良,革党应不来,即来亦可以对付。”

  当总督张鸣岐威信尽失,广州谣言满天飞时,梁鼎芬挺身而出,以个人名义发出安民告示。11月1日,梁鼎芬写成两块木牌,派人插到府前,大意是说:谣传广东初九日有事,现已过去,无事发生。大家同为大清国百姓,切勿轻听谣言,各宜安居乐业。我家住榨粉街,我家大小无一搬迁,如有虚言,查出任罚。连日来在文澜书院议决,满汉已经融和,城上并无架炮,革党亦无来攻之事。各商场居民,可以不用惊慌,速速—律开铺,照常贸易。

  不过,到11月9日广东咨议局宣布广东独立的时候,梁鼎芬本人却悄悄离开广州躲到上海去了。

  武昌起义后,广东革命党更加活跃

  南粤四处起义 力促和平光复

  武昌起义后,广东各革命党加紧部署,做出两手准备:一方面与立宪派巨绅江孔殷联系,争取和平光复;另一方面继续发动绿林、会党及各地群众,计划由胡汉民、朱执信等人负责广州地区,陈炯明、徐维扬、苏慎初、姚雨平四人各领东江、北江、西江、韩江一军,进逼省垣。

  由于时间紧迫,形势发展迅速,以上指挥系统还未落实,各地民军起义已接连发动起来了。1911年10月24日,化州同盟会会员彭瑞海发动武装起义,建立广东第一个革命政权。30日革命党人王兴中、叶玉山等在新安(今宝安)起义。11月1日,陈炯明、邓仲元在惠州起义,组织“循军”;王和顺亦在东江组织“惠军”起义,此外,香山、小榄、石岐、市井、顺德、南海、三水、番禺等地军民也纷纷起义,先后在当地建立革命政权,然后长驱直逼省城。广州附近的番禺、南海、顺德等县及东江、北江军民,更是在短时间内逼近广州,对广州形成包围之势,大大增强了革命派的力量,加速革命形势向前发展,有力促进了省城和平光复。

  闲话今昔

  榨粉街:

  名称依旧在

  书香无处寻

  榨粉街,位于越秀区,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南口与中山四路相接,北口与豪贤路相连。从广州图书馆往西约100米,可以看到两排住宅建筑夹着一条小巷,3米见宽,两旁密密麻麻都是小商铺和地摊———这就是榨粉街。

  关于榨粉街名称的由来,据称是由于以前这条街有很多榨粉、买粉的,久而久之,便取名“榨粉街”了。据史料记载,清代这里设有许多舂米、舂粉店,其名称由来,应该也与此有关。

  在近代史上,这里不仅可闻到“粉香”,更能闻到“书香”。

  家住榨粉街的清末教育家、诗人梁鼎芬,曾在这里创建了广州第一间私立公共图书馆,附近也书院众多,尚存有花香巷、豪贤路、雅荷塘等街巷名为证。据专家介绍,梁鼎芬出生及幼年都生活在榨粉街,榨粉街里还有梁氏祠堂。梁鼎芬曾把祠堂改建成“梁氏藏书楼”,作为私人图书馆,免费让周边的平民百姓阅读。

  时光流逝,百年之后的榨粉街,名称依旧在,只是容颜改。如今,这里曾经飘荡的“粉香”“书香”,早已被俗世喧哗的烟火气息所取代。那些曾经和木屐拍打,发出好听的嗒嗒声的青石路面,也变成了水泥路。今天的榨粉街,甚至没有留下一栋完整的青砖房。

  不过,与那些在城市改造中连名带街都消失了的老街相比,榨粉街还算是幸运的。至少,它保留了一个承载历史记忆的名字,供后人追溯和缅怀。记者 夏杨 实习生 李越

(来源:《羊城晚报》)

总浏览量: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