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现代公民是先辈的心愿——走近红色后人”系列二
4岁“潜伏”65岁“化缘”86岁每天游1000米
——访李富春、蔡畅女儿李特特
在“红色后人”们的名字中,“特特”这个名字是最洋气的。9月10日,穿白衬衣,配黑底白纹裙,有着一头漂亮卷发的李特特在北京的住所告诉本报记者,名字是外婆起的,外婆将父亲李富春和母亲蔡畅法文名字的首个字母拼起来,遂成此名。
“特特同志”果然人如其名。她身世特别,性格的特别,波澜壮阔又多姿多彩。单举一例,可见这位平时平时慢慢走路的86岁老太之不凡——她至今保持高强度的体育锻炼,每天游泳,而且一游就是1000米!
最小的“潜伏者”——“我4岁就参加革命工作了”
在北京木樨地一栋普通的住宅楼里,李特特来到客厅迎客。她抿着嘴巴,眨着眼睛。秋日明媚的阳光正洒在客厅墙壁上张贴的照片上。风华正茂的革命家们,彰显着眼前这位老人家世的非同寻常。老人虽是86岁高龄,但步履稳健,只是听力稍显弱些,谈话时常需要记者重复。李特特不时敲敲脑袋,感慨自己“老了,记忆力大不如前了。”
李特特的外婆葛健豪,当年裹着小脚赴法留学;李特特的父亲李富春曾经是国务院副总理;母亲蔡畅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舅舅是鼎鼎有名的中共早期革命领导人蔡和森;舅母是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中共最早的女共产党员——向警予。
她的三位亲人在革命时期先后惨遭敌人杀害。在她的记忆中,舅舅蔡和森被敌人用大铁钉钉在墙上,惨烈牺牲;二舅蔡林蒸在1925年广东省港大罢工时牺牲,遗体被砍并丢在湖里;三舅妈向警予31岁被害。
她是独生女。母亲蔡畅为了革命,在生特特的产床上做了绝育手术。有一段时间,李特特与母亲还变得陌生,变得不好亲近……她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彻底的革命者之家。这个家庭深深地影响了她的一生。
李特特4岁就开始“潜伏”了。1928年,党组织决定把蔡畅在上海的家作为党的一个联络机关。为了掩人耳目,蔡畅派人去湖南老家接来了母亲和4岁的特特,以及蔡和森的女儿蔡妮,蔡畅姐姐的女儿刘昂,组成了一个大家庭。李特特说,,当时妈妈经常让她做事,还要马上去做,不能拖拉。“一会儿让我在客人来前把拖把放到阳台上;一会儿又给我一个窗花,让我贴到临街的窗上;或是给我一串用线穿好的橘子,让我在门口玩。”
特特当时问这是干什么?蔡畅训道,小孩子不该问的不要问!可特特委屈地想,我怎么知道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呢?
直到长大,李特特才明白,自己4岁就开始参加革命工作了。
忆苏联激情青春:女机关枪手“玫瑰”侯命出征
1933年,莫斯科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成立。1938年,中共中央将部分烈士遗孤和领导同志的子女送往国际儿童院,14岁的李特特和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领导人的子女一同前往,开始了14年的苏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