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现代公民是先辈的心愿——走近红色后人”系列五
羡慕老百姓在公园大唱红色歌曲
------专访陈毅元帅长子、中国对外友好协会长陈昊苏
北京晴好的早上,位于台基厂大街的中国对外友好协会绿树成荫,芳草芬菲,红砖主楼古朴而雅致,这里原是接待外宾的所在。在欧式的会客室白漆门旁边,陈昊苏在接待本报记者时执意侧身礼让的一幕,让人看到一位长者的亲切和一位外交官的素养。
作为开国元帅陈毅的长子,陈昊苏不太喜欢用“子承父业”谈自己,然而在67年的光阴里,陈昊苏循着父亲的足迹,读工科,参军,从政,从事外交。甚至,他也和父亲一样善于以诗抒怀,以诗铭志,至今已出版多本诗集。
年过六旬的陈会长和蔼健谈,更有一份率真之气,全无一些官员的腔调作派。他向本报记者深切回忆父亲为建立光明的新中国立下的不可磨灭功勋,畅谈他本人继承父志,为提升国家形象,推动和平发展所作的不懈努力。
时代的巨大变革,与两代人在60年间的卓绝努力息息相关。
7岁写诗赠父绽露诗歌天赋
陈昊苏的名字是父亲因其出生地而取的,“苏”即苏北红色根据地,“昊”有浩大的意思,也意指夏天。60年前,陈昊苏还是一个7岁的小学生。这年仲春,他给正在率部进击上海的父亲写信,信中附了一首诗:“嘻嘻哈哈笑呵呵,快快活活扭秧歌,妈妈身体很健康,爸爸前方打胜仗。打垮了反动派,一家大小团圆过,你说快乐不快乐?”这首打油诗至今回想起来,陈昊苏自觉可能是大人教孩子唱的儿歌。
陈昊苏的诗歌天赋由此绽露头角,至今每次出国他总会在父亲曾经走过的地方,赋诗留念。每年到父母的纪念日,他必在父亲和母亲灵前献诗一首,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与父亲心灵对话,遥寄思念。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出任上海第一任市长,一家人住在上海。1955年,陈毅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举家搬迁至北京。虽然父亲身居高位,陈家的几个孩子陈昊苏、陈丹淮、陈小鲁、陈珊珊却必须自己骑自行车上学,从未乘坐父亲的专车。他们的衣服也是由大到小接着穿,三弟陈小鲁长得快,却常要穿哥哥的旧衣服。
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初期,正是他们意气风发地从事学习、工作和创造的大好时光,1965年陈昊苏大学毕业,他说:“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学习,充满着理想。我们的理想也和当时全国人民的盼望一致,就是要把国家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强国,使我们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可以享受到文化上的、经济上丰富多彩的劳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