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波澜壮阔、博大精深,有各种各样的切入点和诠释方式。《货币里的中国史》别出心裁地从小小的货币发微,从侧面呈现了历史的另一种风貌。透过“钱眼”看历史,天下熙熙攘攘,钱令人着迷乃至疯狂,但最终留名史册的是谁呢?该书的作者任双伟说:“天下之富且贵者,多湮灭无闻。令名传世者,不但倜傥文采,亦必有一往情深,足以交以一国之名士,而订成千秋之盛景。”
《货币里的中国史》 任双伟 著 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
透过钱币触摸历史云烟
任双伟爱“钱”,确切地说是古钱币。但与其说他爱古钱币,不如说,他爱的是古物。这个拿了5年制的英语与法学双学位的人,对古物的痴迷,可以反映在他的语言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古钱币传递出的历史信息、艺术美感和文化特性对他来说具有巨大的魅力和价值。“其次,大多数的钱币收藏者都是历史迷,我也不例外,而钱币恰好是触摸历史的不二法门。名物制度、训诂校勘、地理沿革、人物生卒这些都是史料学派探究历史真相的凭借,‘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古钱币是开始,不是结束,是工具,不是目的。”
通过钱币来探究历史并不容易。任双伟笑着说:“这本书得到了半个钱币圈的支持。古泉(古货币)泰斗杜维善老师、戴志强老师,知名收藏家赵梓凯老师、王泰初老师等等,还有各个钱币细分领域的收藏家,对本书也都提供了帮助。这本书的图片,多半也是圈内朋友提供的。”书中还收录了很多有开创性意义的钱币图片,比如梁四柱五铢就是首次公开的发现。
千年钱币八百主人道尽悲欢
通过历史故事来介绍钱币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任双伟笔下的历史人物不再是一个个微缩标本,而是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他们有无奈,有痛苦,有惆怅,有欢乐。作者试图用悲悯的笔触还原他们的时代,使读者透过钱币的方孔谛观他们,触摸他们,同时又把各种货币对应到相应阶段的历史,让这些“钱”不仅仅是钱,更是组成历史的有机分子,散发着历史的温度。他说:“当你触摸钱币、细抚钱痕时,那种古与今的冲击,那种‘日中有钱人所羡,日夕饿死人谁怜’的凄凉,那种‘千年钱币八百主人’的恍如隔世,又怎是我这三笔两言能尽语的?若你真的收藏过、探究过,便知那不是故作激情,只是真情毕露罢了。”
对话任双伟:
收藏三观:量力而行、物我不役、乐天知命
广州日报:要涉足古钱币领域,必备的条件是什么?
任双伟:“量力而行”的收藏观、“物我不役”的价值观、“乐天知命”的人生观,这是我总结的收藏三观。这里的收藏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一个过程,是伴随着收藏生涯发轫、演进的过程,它们与收藏相辅相成、合则双美,离则两伤。
广州日报:这本书在阐释历代货币的同时穿插了很多历史故事,为何选择这种写作方式?
任双伟:钱币与历史是断难割裂的,就以本书为例:本书前四章“三晋与布”“楚币问鼎”“刀出齐燕”“万钱之祖”所昭示的不仅是秦始皇破除七国之畛域,联华夏为一体,抟为大群,以与匈奴、百越一决雌雄之战史、政治史,更是半两钱与贝币、布币、刀币、圜钱、楚币等先秦传统货币的发展史。而我想做的,就是打开门,让客人进来,然后出入由心。这就是用图与文的结合阐释古代货币的原因。
广州日报:写作过程中,觉得最艰难的是什么?预设这本书的读者是哪些人?
任双伟:这本书得到了出版、钱币等各界的支持,总体上是非常顺畅的,要说最艰难的事,我觉得是如何处理以白话为特点的科普类书籍和文物类书籍故有的古奥语言之间的矛盾。预设的读者是古钱币收藏爱好者和历史爱好者。
广州日报:您在收藏、研习过程里,有没有碰到“捡漏”或者“走眼”的时候?
任双伟:基本上每一位藏家都会有 “打眼”或者“捡漏”的时候,当你“量力而行”的时候,每一次的打眼,只会让你痛定思痛,加深泉识,而不是无尽的懊恼。当然,大家更喜欢听的是捡漏的故事:最近我得到了一枚女钱(五铢的一种),起初大家都认为它只是一枚漫漶不清、绣重体薄的劣钱,等我清理后,不仅在钱穿上发现了记数文字,还在穿下发现了活灵活现的鱼纹,钱背发现了四决文,此枚钱也因为它的独特性,被私议为“女钱天子”,成了女钱研究绕不开的一枚标志性钱币。
广州日报:对于想进入这一领域的新手,您有什么话要说?
任双伟:藏古不富,识古不穷,好古敏求,古为今用。
文、图/ 记者 孙珺
(来源:《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