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一般的印象中,东亚地区的传统建筑总是和木架构或砖木结构联系在一起。这种观点算对,但也不完全对。我们不难找出许多使用石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例子。而当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当属发现不过30年左右的南越国宫苑遗址。这处石头遗址意义重大,它不仅仅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代表东方园林风格的王宫园林实例,也是中国最早的可与古罗马建筑相联系的石质建筑构件,是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的见证。
呈密缝冰裂纹铺砌的池壁。
渠底用大型的卵石,呈“之”字形点布。
南越王墓出土的银盒
中国最早东方园林实例的发现
在我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录中,赫然可见番禺莲花山采石场古遗址的名字。让我们知道最晚在秦汉时期,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已经因地制宜,大量采用不容易被潮湿、炎热的气候所侵蚀的石材,著名的象岗山麓的南越王墓就是用的这种石材。墓葬使用石材本不奇怪,而在宫苑建筑中大量使用石质构件,应该说还是很有创新性意义的。
广州中山四路的原儿童公园和省财厅一带,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就不断有南越国宫署遗址的重要遗迹发现。1988年时发现了一个面积在230平方米以上方形斗状水池的遗迹;1995年至1997年,今天我们所知悉的石构水池、食水砖井和曲流石渠接连被清理出来,为还原南越国宫苑的水环境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据曾经参与宫苑遗址发掘和保护的专家指出,1995年发掘时石构水池仅被揭露了西南一角。后来经过钻探得知,其面积约4000平方米,大致呈长方形,是一个由四面坡壁向中心池底倾斜,底部平正的仰斗形石池,水池最深处达2.5米。池壁呈斜坡状,用打凿平整的砂岩石板呈密缝冰裂纹铺砌,池底用碎石铺砌。水池向南埋有木质输水暗槽,池中散落有八棱石柱、石栏杆、石门楣、大型铁石柱、铁门枢轴等,还有一段木船桨。所以我们大致可以推断,水池中曾经是可荡舟的。此外池边应有石构廊榭或凉亭建筑,环池应铺有石板地面。由此可见,这是一处精心规划、精密建设,大量使用石材的王家御苑。
广州地处亚热带暖湿性气候条件之中,珠江穿城而过,又濒临南海,水量十分丰沛。众所周知,人和城市离了水不行,但水多了也头疼得很,比如古今中外,城市的内涝都是大难题。经由考古发掘可知,南越王宫的排水设施规模庞大,形式有明渠、暗渠、地漏和沙井箱,为目前秦汉考古发现所见最完善的城市排水设施。2200多年前,那些不知名的建筑师的设计令今天的我们也叹为观止。
宫苑经由甘溪连通白云山
1997年在原市文化局大院外基建勘察过程中,在地下3~5米处发现宫署御花苑的全石构曲流石渠,长约150米。随着调查和发掘的深入,大家发现,石渠迂回曲折,由西向东,渠底密铺黑色卵石。东头有弯月形石池,池底发现几百个龟鳖残骸,以及鱼、蚌、梅花鹿等动物骸骨。说明当时一度养殖了种类繁多的动物。有些人推测,这些动物纯粹作观赏之用,还有的人则认为它们也是被饲养作为食谱上的材料。水池西头有石板平桥和步石,外连曲廊。弯曲石渠当中有两个用以限水和阻水的渠陂,以形成碧波和粼粼水景。
在曲流石渠中,还发现了不少梅、桃、杨梅、橄榄、南酸枣、樟科、葫芦科等植物的果核、种子及阔叶属叶片。我们可以想象,全盛时的御花苑,小桥流水,水果飘香,花草繁花,龟鳖爬行,鱼翔浅底,十分闲情雅致,一派岭南山水园林风光。石渠连接大型蓄水池引水,并有木质暗槽出口排水入珠江,保持水流长年不断。曲渠设计科学,建筑精巧,充满情趣,堪称古代山水园林建筑精品。
作为南越国宫苑重要园林水景的石构水池,面积如此宽广大,不难想象要是仅靠自然雨水的补给,池水容易受季节性的影响,旱季时会很容易干涸。同样,位于石构水池下游的曲流石渠也会因此而产生断流。而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生命的水,必须要依赖外来的清澈水源不断注入,否则就会发黑发臭,成为一潭死水。早在商代早期,河南偃师商城发现的池苑遗迹就有从外引水的渠道;到了秦汉时期,无论秦始皇修建的兰池还是汉长安城未央宫内的沧池,也都是引渭水等自然河道的水源。南越宫苑考古专家李灶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经表示,经查考广州城附近河道的有关情况,认为宫苑的人工补充水源应是引自发源于城外东北面白云山的甘溪。作为广州城的一条重要水道,由蒲涧流出的甘溪有蒲涧水、行文溪、越溪等多个别名,历来不仅给予广州城航运、灌溉之利,也是城内饮水、用水的重要来源。
在带点西味的曲水中
行东方式的流觞
如果我们拿出古地图勾勒一下,会发现南越国宫苑区位于宫城东部。它的北面以石构水池为中心,水面宽阔,根据推测,池中应该按照当时的流行方式,筑有象征蓬莱仙岛的大型建筑。南面则以曲流石渠为中心,沿渠两旁还穿插有回廊、亭台、石桥和步石等园林小品建筑。这种布局是随当时北高南低的地形地势来安排的。将石构水池置于地势较高的宫苑北部,因为甘溪位于南越国宫城的东北面,这样可以顺势利导将水源引入园内。石水池蓄到一定水量后再将池水通过木暗槽引入地势较低的曲流石渠中,渠水再随地势的下降向南向西顺流出园外,以保持池水、渠水的流动性,营造各种的水景效果。
当时作为南越国都城的番禺城建造在一处比四周高起的台地之上。珠江受海潮影响,因咸苦不能饮用,甘溪水则清澈甘甜且水量充沛。南越国时期,广州地区的水井修造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王宫遗址中发现了三口当时的食水井和两口储水井。但由于数量少,食水井又基本位于主要的宫殿位置附近,可以判断它们能提供的水量应该还是有限的。数量庞大的王家团队日常用水主要可能还是得依靠甘溪。
南越宫苑中大量采用的石构建筑,在我国秦汉时期的遗址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当中的一些技术,并未见于当时的其他地区或岭南后代。曾经有专家提出,难道当时本地已传入西方的建筑技术?考虑到那个时期的中西海上通道的发展水平,可以说这种推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南越王墓中出土了不少明显外来风格的器物,如金花泡、波斯银盒等,说明双方的交流范围很广。但另一方面,曲渠弯流,小巧玲珑,把大自然山水缩微于庭院之间的手法,又是典型的东方园林特色。无论怎样,这种有些形似西方石构建筑技术,又结合东方的造园风格,成为南越国宫署御花苑这个全国首个宫苑实例最突出的特色。
言及中国古代的精雅生活,“曲水流觞”常被作为典型的符号。这种把盛酒的杯放到水里,让它们沿着水道蜿蜒而下,水边人饮其中酒并赋诗作文的娱乐形式,大约始于周代并在岭南地区遗址延续到后代。南汉国时期的记录中,就有对“流杯曲水”地点的记载。御苑石渠的宽度和深度与“曲水流觞”相宜,石渠中的石陂和左右散布的大卵石也为曲水流觞提供了不错的条件。遥想当年,繁花满园,鹿鸣呦呦,美酒顺流而下,石渠两侧,众人杂坐,且饮且歌,也是一幅非常美好的景象呢。
文、图/记者 卜松竹
(来源:《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