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市区东南一隅,面积仅约8平方公里的长洲岛上,大名鼎鼎的“陆军军官学校”就坐落于此,而它有着一个更为人所熟知的简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没有华丽的装饰和精细的石雕,主体建筑不过是一栋简朴的中式“走马楼”,这里却成为现代中国革命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产物和见证。她哺育出来的一代叱咤风云人物,半个世纪以来左右着中国现代历史乃至世界格局。
孙中山先生出席黄埔军校开学典礼。
重建后的黄埔军校。(翻拍自历史照片)
早期的黄埔军校大门。(翻拍自历史照片)
教官在课室给学生上课。
不少外国游客会到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参观。
军校学生在上炮操课。(翻拍自历史照片)
军校工兵科学生在进行制式训练。(翻拍自历史照片)
正值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之际,我们重访黄埔军校旧址,寻访黄埔学生,倾听他们讲述那些闪烁着时代光芒的过往。
建校:
从建革命党到建革命军
遭叛变后决心创办军校
距离广州市区东南20多公里、兀立江心的黄埔长洲岛,自古就是著名的军事要塞。清朝末年,这里曾创办广东陆军小学堂及海军学校,在原有校舍的基础上,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此创办了“陆军军官学校”,虽然几经易名,但其简称“黄埔军校”成为世人最为熟知的称谓。在《黄埔军校史料》中记载,之所以选择长洲岛,是因为“总理以其四面环水,隔绝城市,地当枢要,实为军事重点,便于兴学讲武,遂指定该岛为本校校址。”
黄埔军校没有华丽的装饰,也没有精细的石雕玉琢,但是因陋就简条件下建成的这座军事学府却处处充满着传奇,短短时间走出了举世闻名的诸多军政要员,影响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格局。当年,黄埔军校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及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等并称“四大军校”。
将岁月的时钟拨回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正式成立并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创办者孙中山先生一袭白色中山装登台审视,感慨万千。他深知,自己领导武装起义十余年,却没有自己的一兵一卒,广东军阀陈炯明的倒戈叛变,更是让他刻骨铭心。而创办军校,是他在对以往革命斗争历程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在联俄外交过程中做出的重大决策。要实行革命,就要有一支革命的军队,因而,他下定决心创办“革命党”自己的军校。1924年国民党改组,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也正是在同一时期,孙中山以军政府大元帅的名义下令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开启了其建军的时代,其标志就是黄埔军校的创立。
“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摘自孙中山在陆军军官学校的开学演讲
辉煌:
孙中山半年内5次视察
军校师生曾立赫赫战功
黄埔军校成立后,孙中山任校总理,并同党代表廖仲恺、校长蒋介石组成军校最高领导机构——校本部,下设政治部、教练部、教授部、管理部、军需部、军医部等,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500人,来自全国各地,以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四川等省为多,还有来自越南、朝鲜、马来西亚和泰国的革命青年。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后期苦心经营的一所新型革命学校,他对此倾注了莫大的心血。从1924年6月16日军校正式开学,至同年11月13日孙中山离穗北上,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孙先生先后5次亲临军校视察,从思想上、组织上、物质上、方针政策上给予极大的关心和指导。
每隔一段时间,孙中山都要到军校的“海关楼”小住,检查工作,听取汇报,要求师生严格掌握“政治与军事并重,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学方针,还核定“亲爱精诚”四字为军校校训。而在军校大门前的木牌坊上,则挂着孙中山先生批准的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为:“革命者来。”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溘然长逝,消息传到黄埔后,军校学生无不痛哭流涕。然而,在他精神感召下的黄埔军校未曾止步。1930年9月,军校在长洲岛中山公园的八卦山建立孙总理纪念碑,碑的西面镌刻着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作的《总理训词》。
当时,军校学生在孙中山办校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学习和训练,具备了良好的政治、军事素质。黄埔师生走出校门后,依旧秉承孙中山先生遗志,东征北伐,成为统一中国的主要力量。中华民族于危难之时,黄埔师生同样是精诚团结,携手抗日,前仆后继,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筑起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杨琪介绍,黄埔军校在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许多重要领导人和将领都在黄埔军校工作和学习过,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国民党军队的将领中,同样有数以百计从黄埔军校毕业的著名将领。
1924年5月-1927年,黄埔军校在长洲岛办了4期,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对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927年后又办了3期,1929年后黄埔军校迁往南京、成都。
变故:
曾被日军夷为平地
半世纪后原貌重现
1938年,黄埔军校旧址遭日军炸毁,被夷为平地。1964年,解放军南海舰队出资重建军校大门,但因历史资料不足,军校大门及位置均不符合原貌。1993年,文物部门重新修复,尽力恢复本来样貌。
直到1996年,广州市政府长洲文化旅游风景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正式启动复建黄埔军校校本部工程,按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原位、原尺寸、原面貌”的原址重建,面积10600平方米,耗资2000余万元。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当年负责组织黄埔军校旧址还原修复工作的黎显衡曾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当时,校本部的走马楼仅存地名,建筑荡然无存。为了复建黄埔军校,广东文史建筑和考古专家此前用了10年时间进行考古发掘和定位,并寻找大量历史资料照片作为依据。”
经过近20年的修葺完善,黄埔军校旧址如今的范围约为2.6万多平方米,岛上现复原开放的主要景点,包括军校大门、校本部、孙总理纪念碑和纪念室、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园、北伐纪念碑、教思亭、黄埔公园等十余处。
今日:
每年迎来百万中外游客
中山展览开进台湾高校
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铸就的以中华民族利益至上的爱国情怀,成为黄埔精神的精髓,生生不息。
杨琪坦言,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感召下,黄埔军校也成为连接海峡两岸,乃至海内外华人的重要纽带。“黄埔军校本身的历史地位,造就了她在海内外的影响力,直到今天,两岸校友之间依然往来频繁,在促进两岸交流方面作出了贡献。”2007年10月18日,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携夫人到黄埔军校旧址参观,并写下了“铁血军魂、义魄长存”的题词。在民间往来方面,两岸黄埔同学都把军校视为自己共同的源泉,在“发扬黄埔精神、促进统一中华”的旗帜下频频聚首,黄埔军校同学会也成为海内外黄埔同学沟通联系的桥梁。
同时,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年接待来自海内外的游客超过150万余人,成为广州文博系统中接待量最大的博物馆。杨琪说,今年正值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十一”期间,虽然正值馆内维修,但每天接待游客也达上万人次。
不仅邀请游客“走进黄埔”,纪念馆还带着展览“走出去”。今年,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推出了一系列主题巡展,前往吉林开办“黄埔军校校史展”,前往新疆、天津等地开办“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前往香港开办“孙中山‘实业计划’与当代中国”,还前往加拿大及美国的纽约、芝加哥、洛杉矶展出“孙中山与黄埔军校”。同时,纪念馆也成为首个走进中国台湾大学校园举办展览的大陆博物馆,在台湾辅仁大学、清华大学、台湾大学、高雄大学等高校举办孙中山图片巡展。“通过展览,我们希望让台湾学生充分感受孙中山先生不再是历史课本中的一张照片,而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让年轻人拉近与一代伟人的距离,以更为轻松活泼的语言让大家认识孙中山。”杨琪说。
传承:
“贪生怕死莫入斯门”
耄耋学生不忘先生教导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伴随着嘹亮雄壮的黄埔军校校歌,“到黄埔去!”这句响亮的口号,成为革命年代最鼓舞人心的语言。
出生于1921年的梁伯坚正是其中之一。纵然如今已经是耄耋老人,作为黄埔军校二分校18期毕业生、广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现任会长,梁伯坚对黄埔军校校歌依然记忆犹新。
梁伯坚出生在广东信宜县,1937年,黄埔军校第16期在廉江招考,不满16岁的梁伯坚走了三天三夜的路去报名,却最终因为年纪太小遭到拒绝。两年后,18岁的他卷土重来,终于得以在叔叔梁汉明的推荐下,进入黄埔军校长沙分校。在梁伯坚的记忆中,军校岁月十分艰苦。由于军校就在长沙第九军战区司令部隔壁,经常遭到日军轰炸,军校学生只能拿着小板凳,背着图书板到附近的小树林上课。上课的内容从学科、术科、战术战略、机械使用、政治思想,无所不包。他说,长沙冬天天气冷,广东学生又特别怕冷,教官便要求广东学生集中起来,一起搓雪训练。“穿着草鞋、短裤,在雪地里搓雪,就是为了训练我们的意志力。”
虽然在梁伯坚入学时,中山先生早已离世,但他坦言,一入校门,映入眼帘的就是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的大门上书写的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老人由衷感慨,“这对我们的教育意义很深刻,不是读一读就算了,而是要反复学习……”不仅如此,学生们还经常学习孙中山先生5次到黄埔军校的讲话,对此老人同样历历在目。“孙先生的五次讲话,都在告诉我们,进入黄埔军校学的是什么。在中国革命十多年都不成功,但苏俄成功了,这是什么原因?主要就是我们有革命党没有革命军,所以要建立革命军,要建立一支视死如归的革命军。以革命先烈为榜样,以一胜百!”
所以,在往后的日子里,无论遇到多艰苦的战争,多困难的境遇,只要想到这个信念,梁伯坚都能克服过去。他说,在抗日战争中,他参加过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会战等大战,光是遗书,就写了三次。“当时每个军都有个军机部,让士兵在大战前写下遗书,如果将来不在了,遗书会寄给家乡县政府,县政府派人照顾家属。”
他还记得,那时候,当日本快要打到长沙时,大家一起唱抗日救亡歌曲鼓舞士气,回想起来,他依然心潮澎湃:“我是中华人民,我爱中华民族,中华民族虽然现在强大了,将来一定会更强。”即便是今天坐在家里客厅的沙发上,老人心潮澎湃地唱着,仿佛看到了为国拼杀的岁月。
老人坦言,孙中山先生创办了黄埔军校,为黄埔军校确立了“革命、牺牲”的黄埔精神,激励着黄埔师生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建立了卓越的功绩。孙中山先生当年苦苦追求和奋斗的目标许多今天已经成为现实。“我们将永远铭记孙中山先生的教诲,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作为黄埔老同学,我们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明日预告:
在风景秀丽的越秀山南麓,矗立着一座宏伟的宫殿式建筑,它就是为纪念孙中山而建造的广州中山纪念堂。记者在历经战乱洗劫而幸存下来的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藏部分《广州民国日报》中,寻找到当年从发起建立中山纪念堂到建成的诸多细节。
文/ 记者 申卉 图/记者 莫伟浓 实习生 范志雄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