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2016年11月5日发行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普通纪念币,个别收藏者认为纪念币上的孙中山故居图案有错误,一时间钱币收藏爱好者议论得沸沸扬扬。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随即在微信公众号上发文,详述设计过程,有以正视听之意。
其实,翠亨村孙中山故居建筑的图案,远非一句错对就能说得清楚。该建筑落成至今一百多年以来,其保育维护,幕后有着许多不为大众熟知的故事。
正面 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普通纪念币。
背面 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普通纪念币。
大门并非原建
关于孙中山纪念币图案出错的说法,是源于图案上的孙中山故居,大门是设计在左边的,但到过实地参观的人,印象中大门是在右边的,至少也是靠近中间的。
中国印钞造币微信公众号上的解说是,孙中山是入选我国纪念币图案最多的历史人物,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故居的图案,先前亦已入选过纪念币图案,而诞辰150周年纪念币的设计主题,又被确定为故居主体建筑。如何有所突破和创新,整个设计过程中是绞尽脑汁,最后设计出正面、小侧面、大侧面三种方案供专家评审,为了追求新意,最终确定了大侧面方案。为了证明并非错误,微信上还配发了一张1920年拍摄的照片,照片的拍摄角度和纪念币上的一致。微信上还特别说明,由于酸子树的遮挡,现在站在相似的角度,已见不到故居的建筑。于是,纪念币上孙中山故居的图案可以理解为艺术的设计。
其实,尽管如此,人们今天所见的故居大门,亦已不是1920年照片上的大门。
翻阅孙中山故居纪念馆1962年10月成文的《孙中山故居复原经过简记》中,有那么一段记载:
庭院的大门,原是圆拱形的,在1953年修葺故居时,曾将原样拆去,改建成新式长方形,正中还钉上“孙中山故居”牌匾,又在正面泥墙上加砌青砖一尺多高,这样的修理,很易使人产生错觉,理解为故居是现在才修建改好的,大大失去原状真实性。后经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认识得到进到步提高,感到有恢复故居大门的必要。1959年,我们以1932年拍摄的故居照片式样为准,首先拆去正泥墙上多加的青砖,再按照片上的尺寸比例,精确地模仿复制成圆拱形,恢复其原貌。
由此可知,人们今天所见的故居大门是于1959年按比例复建的,至于是否有移过位,则未见记载。除此之外,有确切的资料证明,人们如今能见到的故居主体建筑,依然是1893年落成及1913年扩建后的原样。
在中国近现代,有不少优秀历史文物都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而孙中山故居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动荡,依然保护完好,这是历史文物的一个奇迹。其中,不少有趣的历史,更值得人们回味。
忠实的守护者
大约在1893年,由孙中山亲自设计和主持兴建,那幢颇有小洋楼风格的主体建筑落成后,孙中山及其家人却享受不了多长日子。两年之后的1895年10月,孙中山首次发动的广州起义失败,陆皓东死难,孙中山出逃。
这些不幸消息传到翠亨乡间后,引起了很大震动。孙中山母亲杨氏、卢夫人及姐姐,均手足无措,幸得同乡好友陆灿(早期兴中会会员)帮助,带上未成年的儿子孙科等老幼四口离家出走,直奔檀香山孙眉处。
作为起义的领袖,其家乡难免劫难重重。清朝官吏领兵包围翠亨村,见只是个小村落,经乡绅父老与之周旋一番后,令官兵认为这里不可能产生大人物,一定是走错了地方,可能是翠亨南约20公里的大村翠微,当时那里是香山的乡名,地处香山去澳门的必经之道,气急败坏的清兵就杀奔翠微去了。而翠亨故居因此免去了“夷为平地”的浩劫。
清兵追捕风声过后,孙中山婶母程氏回到故居,承当起看护责任。有幸的是她看到了孙中山领导革命推翻清廷,建立民国的这一天。1912年5月27日,孙中山荣归故里,她荣幸地出席了宴请(当时乡间习俗女性是不能入席的)。这年的10月,程氏病故,享年77岁,孙眉为她殡殓厚葬,此后故居由孙家人打理。陆皓东的堂侄陆华禧也管理过故居一段时间。
1928年,故居转由孙中山姐姐孙妙茜代管。其间,随孙妙茜入住故居的也有其的一些家人。由于有人居住,房屋得到有效保护。
孙妙茜在管理故居期间,精心护理故居的所有物件,妥善保管孙家的各种契据和文物,如《孙氏家谱》、《列祖生没纪念部》、《孙达成兄弟批耕祖尝山荒合约》、《乐安掌记事部》等等。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文件有的已作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
孙妙茜在管理故居期间,曾接待过许多国民政府的要员和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的人士,如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参观孙中山故居后,曾撰有《谒翠亨村》诗三首。其二写道:“犹有遗闻寡姐传,墙隅手种树参天。井傍两世降生地,老屋翻修二十年。”诗中“寡姐”所指的就是孙妙茜。孙妙茜向他们忆述过许多关于翠亨孙氏家世和孙中山早年事迹,为后人研究孙中山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史料。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山县沦陷前,在卢夫人和她的女婿戴恩赛主持下,把故居的酸枝木家具、屏风板等物品全部搬往澳门孙公馆(即“国父纪念馆”),又把日本梅屋庄吉赠送放在故居门前的孙中山站立铜像,也搬迁到澳门孙公馆的花园里。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后,才从澳门把家具运回来。而孙中山铜像并未一同运回,至今仍立于澳门“国父纪念馆”花园,供人们瞻仰。有幸,此阶段故居家具未有重大损失,只是孙中山专作的大门对联在当时散失了。1940年香港沦陷时,孙妙茜为了躲避战乱也迁居澳门,直到1941年冬,她又从澳门回到中山县崖口杨家村夫家居住,不时照看着故居。在孙妙茜的要求下,翠亨村另聘专人管理孙中山故居,由中山纪念中学每年拨出1200斤稻谷作为薪资。
1947年8月14日,孙科返翠亨为母亲卢太夫人祝寿时,曾为故居建筑进行过维修。1949年6月24日,作为国民党大员的孙科,在败走台湾前,仍轻车简从回了家乡一趟,他对担心故居安全的姑妈孙妙茜说,共产党人尊重孙中山,相信将来他们不会为难你。
解放后,人民政府曾请孙妙茜再来管理故居,但她感到自己年事已高,婉言辞谢了,后来改由她的孙子杨连逢到故居当管理员,直到1971年离任。
卓有成效的保护
今天,人们能看到保护完好、陈列规范有序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当我们翻阅历史资料,才知道其先后有一批颇具真知灼见的先人的功劳。
解放初,时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书记的陶铸重视文物保护,他到故居参观后,为了更好地弘扬孙中山伟大的革命精神,指示要派专人,遵照中央、省文化主管部门颁布的文物保管工作条例,严格执行恢复原状或保持原状的原则来管理孙中山遗迹。1955年6月底,还选派了中山县文化科的李伯新到北京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接受文物保管、陈列培训。
1955年,孙中山故居只有庭院四周围墙内的管理面积,围墙外全是公众地及私人地,不属故居管辖,这对中山故居的文物保护是不利的。李伯新等利用土改政策、协商换屋、补偿等方式,将故居周围不少土地及房屋纳入了管理范围,为日后对翠亨村整个片区的历史原貌保护打下了良好基础。
其后在继任馆长萧润君及一大批学者、领导的支持下,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不但有效地保护好故居的各项文物,还通过购买、租用、托管、捐赠、交换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对翠亨村历史建筑的控制和保护,正确处理好与村民的利益关系,提高村民对翠亨村文化保护的意识与责任,推动全员参与,有效地实现了对孙中山故居及其所在的整个村落的连片保护。
◎孙幸,文史研究者,现居中山。
(来源:《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