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十三行隔江相望的洪德巷、洲头咀一带至今仍聚集了大量清末、民国时期的别墅、民居,被称为“比西关更西关”的地方。近日,《洪德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通过市政府批复并开始实施。其中提出,要整合洪德巷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文化遗产资源,打造特色文物径,激活地区发展,推动海珠旧城的“内涵式”提升。
保护: 特色竹筒屋历史价值高
本次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范围南至后乐园街、洪德七巷,北至海天四望、西至宝恕大街、后乐园街,东至人民桥、洪德路,保护范围面积8.23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面积5.64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2.59公顷。该街区与十三行有着密切关系,清代成为十三行行商聚居区,依托漱珠涌沿线发展繁盛,出现众多酒肆娱乐场所;民国时期,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修建了南华路、同福路、洪德路等,近代城市格局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因淤塞严重,漱珠涌被封闭。
清中期洪德巷一带发展成为广州的住宅区,形成洲头咀大街、宝恕大街、洪德大街等几个住宅片,每个片区内住宅以竹筒屋为主要构成单元,间或有部分大屋,历史上居住者多为买办行商。大量以竹筒屋为特色的传统住区肌理尚存、风貌完整,具有较高历史价值。与此同时,街区内的基督教洪德堂旧址坐落在小巷之中,红墙绿瓦的建筑风格极具中国特色,也是广州“河南”地区宗教发展的见证。
街区内包括1处不可移动文化文物——基督教洪德堂旧址,4处历史建筑线索、42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及其他传统建筑;包括同福西路骑楼街,洪德一巷为一类传统街巷,还有3条二类传统街巷——德和新街、德和南约、洪德五巷。
规划提出要保护街区的传统格局,保护以竹筒屋、大屋为特色的传统特色居住片区及其以南北向大街,和东西向住宅街道构成的十字形街巷系统。保护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的清末民初传统竹筒屋传统居住片区,必要的新建、改建活动,其建筑尺度、高度应与本地区的传统空间肌理相匹配。规划同时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内的578处建(构)筑物分类提出修缮、改善、整修、整治、改造等保护整治要求。
利用:打造特色文物径和骑楼街旅游线路
规划提出了街区的产业更新策略:以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为重点,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原则,采用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方式,开展街区微改造。同福西路骑楼街,在保护传统风貌的前提下,可适当恢复并强化传统商业功能,鼓励发展适合骑楼建筑特点的小规模零售商业,提升地区活力。在满足保护要求前提下,同福西路62、64、66号民居等历史建筑线索和其他传统建筑,可兼容公共服务、文化展示、商业办公功能。
整合洪德巷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文化遗产资源,打造特色文物径,沿文物径设置路标、指示牌及资料展板。沿同福西路打造骑楼街传统风貌游线,与南华西街历史文化街区衔接。在文物径和旅游线路的入口、重要节点设立解说牌。
改善:两条地铁线通过 优化沿街慢行设施
规划同时要求,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禁设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交通枢纽用地、批发市场用地、(大型)医院用地。鼓励布置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文化设施用地、娱乐康体设施用地、居住用地。街区以居住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文化设施用地和公园绿地为主。
街区内部交通又如何改善呢?根据规划,未来街区内共有2条地铁线通过,为地铁8号线延长线和地铁19号线,在同福西路站换乘。此外,将组织同福西路单向行车,改善街区内部的行车环境。加强公交站点、慢行系统与规划同福中路地铁站点的接驳,倡导公共交通出行。优化同福西路沿街慢行设施,展现骑楼街传统风貌。结合地铁、公交站点设置共享单车停靠点。规划在同福西路设置旅游咨询服务点1处,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及服务。同时在洪德四巷等传统街巷设置旅游导览手册取阅点和旅游标识,设置适当数量的休息座椅。
文、图/记者 杜娟 通讯员 穗国规宣
(来源:《广州日报》)
|